「牛奶喺邊度嚟㗎,媽咪?」這是80年代的牛奶公司廣告歌詞。今時今日的小朋友聽到這個問題,會如何回答?內地?澳洲?瑞士?美國?原來曾幾何時,牛奶公司於薄扶林山頭有個大型牧場,裡頭飼養了過千隻乳牛,為全港供應牛奶。時至今天,大片牧場已變成高樓大廈及大型屋苑,不過薄扶林的樹林山谷內仍可找到當年留下的遺跡。
記者:張寶晶
攝影:朱家駿、伍嘉亮、李錦鏵、陳海威
記者跟隨薄扶林置富花園居民協會南區綠化帶改劃關注組召集人仇志澄(Steve)走進該屋苑對外的山谷,想不到在一路之隔的圍欄下別有洞天 —— 樹叢中竟藏著面積達3,4000平方米的牛奶公司牧場遺址。
當年,牛奶公司牧場的面積非常大,由沙宣道一直經過薄扶林區再到雞籠環,範圍包括現時的置富花園、瑪麗醫院、聖心書院、伯大尼、數碼港、華富邨等。除了兩電一煤,牛奶公司便是當時香港最大型的企業。
甫進入山谷,不難發現人為建設過的痕跡,兩邊均有砌了石牆的道路。不遠處更有鋪設了階磚地板的地基,Steve表示,那裡曾是儲存牛奶的小屋,其位置臨近昔日牧場的出入口車路。再前行數步,Steve指着一座頂部已經塌下、只剩半邊的石造建築物。「呢個係用嚟儲存象草嘅『草廬』,象草係牛嘅飼料,既適合喺亞熱帶地區種植又富營養。你見唔見到啲刻度?係用嚟標示儲存量。」而現時在薄扶林村內仍有一座保存得比較完整的「草廬」,附近山谷也可看見不少象草田。
戴上勞工手套,越過稍為險要的山坡後,同樣由石塊砌成的大型建築物映入眼簾。「一、二、三、四、五,五隻腳,呢個係用來儲存牛屎嘅牛糞池,攞嚟幫象草田施肥,所以舊時啲牛奶真係好organic(有機)㗎。」Steve最近看到一張牛糞池舊貌的黑白照片,由當時在薄扶林村當郵差的攝影愛好者陳銘強先生拍攝,看上去跟現在差別不大,「保存得相當完整,好難得」。在石牆圍起的牛欄裏,我們又發現了一些凸出的石級。究竟有甚麼用處?Steve解釋, 當年建石牆時,特別加設了這些石級,讓牛僮輕鬆地從一個牛欄翻牆到隔鄰另一個牛欄,不用繞大圈。
牛奶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是白文遜醫生(Dr. Patrick Manson, 1844-1922)。他是醫學界傳染病的權威,不但發現蚊子是傳播瘧疾的主要媒介,更有份創辦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即現今的香港大學醫學院。當年他替病人診病時,發覺本地人普遍沒有牛奶喝。於是,他聯同五位香港商人,在1886年創辦牛奶公司,從蘇格蘭引入80隻乳牛,還走遍港島及離島,最終選址離市區不太遠的薄扶林興建牧場,每天生產本地新鮮牛奶。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成員徐柱君解釋,「喺海邊,有啲海風,對養牛好有幫助。」徐又指出,薄扶林後方有很多座山,適合種植大量牧草供給乳牛食用。高峰時期,牧場更曾經養了超過1500隻牛。
牛奶公司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1896年大量牛隻染上疫病死亡,及後公司要進行重組才重上軌道,也發展了其他業務,例如從加拿大入口冰塊、製作雪糕、開辦超級巿場等。除了養牛和生產牛奶外,牧場更開始養豬,供應肉類,甚至火腿、煙肉。
Steve帶我們來到當時牧場的豬欄,由石頭及客家人常用的青磚砌成的圍牆,分開一格一格,通風的長方形洞位更梅花間竹排好,別具心思。「高峰時期,牛奶公司養豬嘅數目去到二千幾隻 !」原來藝穗會及外國記者協會的現址,也是昔日的舊牛奶公司倉庫,設施包括屠場、餡餅生產工場、副食品工場、冰粒雪庫等。當年,牛奶公司更在牧場興建了鋼索,橫跨域多利道,來回薄扶林及海傍廿一號碼頭,運送牛奶、飼料及食材,確保新鮮。
好景不常,1972年,置地公司收購牛奶公司,牧場規模縮小,部分更變成住宅用地,到1983年,百多年的牧場正式關閉,步入歷史。城大動物醫學院 (專業課程) 副總監Dr. Richard Brown估計,結束牧場涉及商業考量 —— 內地勞工及土地價錢較香港相宜,賣地賺取的利潤可以到內地興建更大的農場及廠房,更符合經濟效益。
時至今日,雖然牛奶公司牧場風光不再,但不少薄扶林街坊仍然對它念念不忘。下一集他們會與大家分享在牧場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