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以為本港大學生熱衷政治,愛搞社運,不大讀書。其實呢個係錯覺,搞學生運動、活動嘅大學生,從來都係少數,左丁山在中大讀書時,幾乎係「主修學生會」,成日走堂,深深了解熱心參加反政府政策、反校董會活動嘅,係絕對少數,大部份同學都係花生友,讀書考試留學第一,搵工第二(按:那些年,中環及政府好工俾港大生霸晒,中大叻仔叻女學生均以留學美加為畢業後要務。)過去如此,現在何嘗不然,啱啱中大學生會有新內閣選舉,據報紙報導,學生投票率偏低,不夠25%,呢個比率低過左丁山競選學生會嘅時候好多,可見得絕大部份學生不熱衷學生會,自古已然,於今為烈。
不過唔好理,唔投票嘅學生便冇發言權,當選學生就振振有詞,聲稱代表中大學生,牌頭可以攞得幾猛,正是得票雖然少少,聲音可以大大。現時本地大學生嘅學生會有同一要求,就係廢除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為政府資助大學嘅校監,簡單啲講,就係8間由教資會撥款(約每年179億元)資助嘅大學,唔應該硬性規定由特首做校監(Chancellor),當然主要原因係討厭梁振英,從而反對整個制度安排。
一位資深大律師指出,香港大學成立之時,因政府推動,為殖民地培養管治人才,港督親自睇到實,法例寫明由港督做校監,好合乎當年情況,港督一手監督港大,一手同意或推動政府撥款支持港大,幾乎係理所當然。1963年中大成立,最方便方法就係沿用港大安排,由港督兼任校監,一視同仁。至1966年,政府成立UPGC,後改為UGC,(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港督實際上與理論上已完全不干預政府向大學分配撥款,港督兼校監對港大中大而言已成為一個典禮主持人,雖然其他大學成立後,蕭規曹隨,亦以港督及後來嘅特首為校監,衞奕信、彭定康、董建華、曾蔭權等皆對大學行政事務,無甚興趣,甚至不願花時間出席大學典禮。如此說來,本地8間大學不以特首為校監,純講理論,是可以的,但實際又如何?因特首為校監,在大學法例(Ordinance)寫到明,要修改法例,必須政府主動,現在係梁振英當政,根本不可能;另一方法係由議員以私人條例修訂。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可以做先鋒,但葉建源已老早被定性為反對派議員,政府肯定全面封殺,建制派議員一定say no。所以話,呢件事,討論吓唔係唔得,真真係得個講字,了無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