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將至,是次補選以單議席單票制進行,使與之非常相關的「策略性投票」再從選舉研究字典中進入公共討論。但現時輿論將「策略性投票」盡情妖魔化,視之為出賣政治理想、保守及迂腐的投票行為。本文嘗試從半學術角度重新梳理策略性投票,讓讀者以另外一個角度理解策略性投票作為政治現象的本質。
與現時公眾理解相同,策略性投票意指選民因應特定的政治原因,從而選擇投票予次選而非首選的候選人。每次策略性投票出現的原因,往往是相同政見或意識形態的政團派出太多名單或候選人,分散本來足以大勝對手的得票,大幅減少該政見或意識形態在議會得到代表的機會。簡而言之,在上述的情況下,選民要在「堅持真摯選擇」或是「擊倒政見不同的對手」之間作出取捨,在投票一刻選擇後者的就是我們所謂的棄車保帥、策略性投票。
世上沒有一個選舉系統能夠完全杜絕政黨引導或選民進行策略性投票,因此學者往往不單爭論策略性投票在某選舉系統下是否存在,更討論該現象的強度是強是弱。單議席單票制之所以出現較強的策略性投票現象,主要是單一選區只有一個議席,對所有政團來說是個勝者全取的零和遊戲。當相同政見、立場或意識形態的政團未能在出選問題上作出協調,而選區亦只有一種政見、立場或意識形態能夠轉化為議會聲音時,策略性投票就成了選民其中一個合理且常見的選項。
是合理選項但非唯一標準
民意調查不一定是造王者,卻提醒我們甚麼支持者最有動機採納策略性投票。有網媒委託港大民意調查研究計劃為新界東議席補選進行民意調查,可惜樣本甚少,結果顯示的周浩鼎、楊岳橋支持度叮噹馬頭或梁天琦的本土支持崛起,從統計學角度通通都不太準確,亦難以判斷誰被低估誰被高估。有趣的是,誤差甚大的結果卻合乎一般市民對新東選舉各政治勢力支持度分佈的預期:傳統泛民及建制打成均勢,本土勢力急速成長。市民預期得到權威機構佐證,對已經有堅定投票選擇的選民影響甚微,但對於在傳統泛民及本土間徘徊的非建制選民而言,民調結果卻提供一定土壤誘使他們進行策略性投票。
策略性投票是單議席單票制下的必然產物,各個政團作為資訊提供者及選舉動員者只能嘗試以不同方式左右效果強弱,例如傳統泛民會提「大局為重」、本土派着重「政治表態」,從口號重心可見政團對策略性投票的態度。筆者反對視策略性投票作非建制選民理性投票行為唯一標準,但認為它在現行遊戲規則下不失為一個合理選項:你可以認同傳統泛民路線而投票、你可以認同本土路線勇武抗爭而投票、你亦可以單單因為不滿建制當道而投票予有較大勝算的非建制候選人,這三個選項對非建制選民而言都非常合理,沒有一個選項比別的更高尚。非建制選民,請不要因為各政團的政治宣傳及動員就貿然決定投票取向,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個投票選項。最重要的考量點是,非建制選民究竟想哪一種聲音能夠走入議會,或是究竟想哪一個政治勢力需要在這一場選舉中被擊倒。
(註:立法會新東補選其他候選人還有劉志成、黃成智、梁思豪和方國珊)
鍾政碩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