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廣東話 助港片攻內地每套宣傳費50萬

撐廣東話 助港片攻內地
每套宣傳費50萬

【財政預算案2016-17】
【本報訊】香港人捍衞廣東話成社會熱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中,一再重申廣東話重要性,提出向電影發展基金額外注資2,000萬元,即每部粵語港產片可獲資助50萬元在內地宣傳。但《十年》導演歐文傑形容撥款只是鼓勵北望神州的舊瓶新酒,無助港味創作。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則認為,現時港產片在內地需經單一發行渠道,審批緩慢,落實開放渠道更實際。
記者:呂麗嬋

預算案去年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兩億元,落實系列措施,推動本地電影創作,包括推出資助新晉導演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曾俊華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承諾向電影發展基金額外注資2,000萬元,資助港產片在內地發行和宣傳,由現時每部25萬元,建議增至50萬元,助業界善用CEPA提供的深化措施,向內地推廣粵語電影。

捍衞本地文化成社會熱話,預算案建議注資2,000萬推銷港產片;圖為《十年》短篇《本地蛋》拍攝過程。資料圖片

《十年》導演:應放眼世界

曾俊華表示,港產粵語電影是本地文化重要組成部份,深受內地和東南亞觀眾喜愛;又謂「廣東話是粵港兩地的共通語言,廣東省人口超過一億,2014年廣東省的電影票房便超過40億元人民幣,為港產粵語影片提供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
消息人士補充,根據票房紀錄,在廣東省,粵語片平均收益較國產電影多三成,連同海南島及廣西多達1.5億人口都是粵語群組,市場龐大。
對於新政策,導演歐文傑形容只是花招,「《十年》都係一套有港味嘅粵語電影,但你估喺現行審批制度下,可唔可以喺內地上映?」他認為措施只鼓勵創作迎合內地市場的電影,「除咗廣東話,乜都拍得、題材自由,先係港產片嘅特色」。
歐文傑又擔心甜頭帶來反效果:「某啲字眼唔好用,因為明知唔會批。」與其鼓勵面向內地市場,他認為不如放眼世界:「資助香港電影人參加國際影展,開拓東南亞、日本市場好過。」

前年上映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由電影發展基金資助拍攝。

業界:開放發行更實際

人氣導演認為新措拖姿態多於實際,老一代電影人一樣認為幫助不大。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表示,落實CEPA政策,名義上港產片可直接入內地市場,不受年度進口配額限制,執行上卻關卡重重,「香港電影要進入內地市場,一係合拍片,一係港味較重嘅本地製作,後者必須由中影(中國電影集團)統一進口,喺廣東省發行放映,但引進程序繁複,中影見你只係小本製作,根本冇興趣合作」。
2003年落實CEPA政策,開啟合拍片時代。根據統計,內地電影業票房由2005年的年收入16億元人民幣,2015年增至440億元,產量和製作規模日益龐大,年產量達二、三十部,以香港導演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為例,13日票房便達25億元。
合拍片興旺,在過去10年,吳思遠表示純港產片能成功進口廣東省的不足10部,「就算內容通過咗審批,都難同步上映,增加50萬宣傳費作用有幾大,諗都諗到,不過你話增加撥款喎,有梗係好過冇!」吳思遠苦笑。

本港電影市場日漸萎縮,不少製片商為顧及內地市場以合拍片掛帥。馬泉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