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16-17】
【本報訊】今年訪港人數料進一步下跌,財政預算案再對旅遊業「泵水」救亡,由去年8,000萬元大幅加碼至2.4億元,其中最大筆約1億元,主要用作拍攝新宣傳片及購買海外媒體播放時間,向旅客重塑香港旅遊形象。有學者及導演支持,但有廣告界人士質疑傳統宣傳已落伍,曾拍片宣傳香港的導演則指創意最重要,低成本都可有好成效。
記者:佘錦洪 伍雅謙
雖然去年撥8,000萬元後訪港旅客仍下跌2.5%,但今年預算案仍撥2.4億元推挽救旅遊業措施,包括擴充盛事、助業界擴大客源等,但比例最重的約1億元撥款,會由旅發局以新宣傳片重塑香港旅遊形象,於短途市場推出新宣傳攻勢,及加強在內地宣傳優質誠信旅遊。
消息人士指,香港一向被視為購物天堂,但經濟大環境近年轉差,加上美元強勢,去年更有連串針對內地旅客事件影響形象,「𠵱家香港係鬆動咗,亦都係時候要吸引番啲真正旅客」。至於重塑旅遊形象,消息說計劃以美食及歷史文化作招徠,包括米芝蓮星級美食,而預算案也撥800萬元豐富孫中山史蹟徑附近舊建築群等。
倡社交平台免費宣傳
1億元預算扣除內地推廣費後,據悉大部份會投放在宣傳片,當中逾八成用於購買海外電視等廣告播放時間(Air Time),料餘下數百萬至逾千萬元屬製作費。翻查資料,以晚上黃金時間播放一個30秒電視廣告計,BBC World及FOX Asia需約1.1萬元,CNN Asia需近2.3萬元,南韓SBS及MBC更索價10至20萬元。日韓等不時拍旅遊宣傳片,台灣更邀日本藝人木村拓哉演出,據稱單製作費已約1,200萬元。
資深廣告人、Hungry Digital社長梁志成質疑電視廣告成效,因Air Time預算如用在網絡推廣只需一半甚至更少,「個個都會上網搵料,你準備去旅行都會啦」,花錢請網絡名人訪港比大白象工程化算。另一資深廣告人The Bees行政總裁曾錦強指,僅有1億元做電視廣告其實「唔見使」,寧效法澳洲旅遊局搞「世界最筍工」等善用社交平台及傳媒免費宣傳,毋須太多成本即可收全球推廣之效。
中大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則支持拍片,稱鄰近地區競爭激烈「唔做唔掂」,更認為預算偏少,因要收成效有賴高水平製作。擅拍港味電影的導演杜琪峯認為1,000萬「視乎要點拍」,因現時製作費貴未必足夠,但認同拍好香港是必須。
曾與旅發局合作、拍攝《宅男最後的120小時》並獲獎的「達哥」林慧韡稱,當年拍攝預算不多,除女主角外都是朋友義務幫手,也能拍出好成績,「1,000萬拍套戲都得啦」,最重要是用得其所。
對於政府又以美食甚至百年前歷史來重塑香港形象,專搞香港深度遊的活現香港行政總裁陳智遠指,本港社區有不少故事值得發掘,如到廟街懷舊歌廳及探訪小店老舖,加到片中可展現大城市的另一面。
此外,預算案亦豁免1,800間旅行社、2,000間酒店和旅館、食肆和小販及受限制食物售賣許可證的1年牌照費用,有2.7萬間食肆和商戶受惠,涉及公帑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