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遊戲:是改革,還是文革? - 林靜

數字遊戲:是改革,還是文革? - 林靜

2016年是文化大革命發動50周年、結束40周年,今年開局除了「熔斷」,最驚嚇莫過於上周五國家主席習近平連續視察三間央媒後,提出「黨媒姓黨」的講話,而且內容的細緻及露骨程度,令人懷疑這個國度是否真的經歷過改革開放?所謂改革,會否是倒退至保守的藉口?
2013年習近平政權提出的改革方案,資本賬與滙率「自由化」的憧憬一度令外資眼前一亮,更有人將習近平與鄧小平相提並論,而以前者去年8月高調紀念鄧小平冥誕來看,其似乎亦欣然接受這個比較,但觀乎過去一個半月的政治氣氛變化,習近平的目標顯然遠不止於自由化,外資是一廂情願。

1978年文革後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至少旗幟上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搞思想運動,但習近平自前年提出改革路線起,已多次將經濟工作與意識形態相提並論,且後者是「極端重要」。而除了「黨媒姓黨」,早在上月中起黨報及省委書記已突然密集式喊出據指是連前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亦沒有的稱號:「習核心」,其個人亦多次重申「向黨中央看齊」,早有凸顯集權、甚至個人崇拜之嫌。
「習核心」若名副其實,是否可改變「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困局,這是後話,擺在眼前的是,經濟工作與意識形態並論的提倡已不再是口號,而可能是必需的一步,至少A股的亂局打擊了習近平的領導能力、反腐的力度及有針對性,削弱官場士氣及收入,且已至急需挽救的階段。但問題是「意識形態」一語本身已是含糊其辭,不能量化亦沒有先例可循,但卻直接影響改革結果。而為鞏固政權,或者最終的產物會是開放資本賬但要堵塞資金外逃、人民幣自由兌換但不準大幅貶值、A股入口趟開但出口有把關,是否真正改革見仁見智,但起碼是有點諷刺。

事實上,AH股大跌過後浮浮沉沉,與政治影響不無關係。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上周在一篇報告中直指熊市反彈會一浪低於一浪,當中一段:「我們對有解的問題不擔心,比如經濟衰退、產能過剩、金融不良等,我們真正擔心的是無解的問題,比如鄧公曾講過『中國要防右,但主要是防左』」,是一語中的。

林靜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