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財政預算案?(工黨副主席 郭永健) - 郭永健

香港人的財政預算案?
(工黨副主席 郭永健) - 郭永健

如果說梁振英今年的施政報告是向中央示好,那麼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乍看起來,便似討好香港市民。
財政預算案中曾俊華建議撥款二千萬元,增加資助本地業界製作粵語電影在內地發行和宣傳,向內地推廣粵語電影。在現今香港社會崇尚普通話而貶粵語,甚至不少學校以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情況下,以上措施令人有一點意外。在結語部份,曾俊華再一次向本土文化致敬,以填詞人潘源良《憑着愛》中的歌詞「曾踏遍刺腳的彎路」來寄意,又以去年香港足球隊在世界盃外圍賽中拼搏的表現,來鼓勵香港人克服困難。
雖然財政預算案的言辭讀起來令人親切窩心,但是仔細一看,實際內容卻是如此冷漠。
財政預算案發表前夕,不少網民都在社交網絡分享HK01的「我要做財爺 自己錢自己話事」的網頁。這個網頁列出了不少民生開支項目,包括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公屋供應翻倍、政府資助護老院宿位加倍、寬免大專生學費及回購港鐵等,讓網民一嘗做財爺的滋味。以上的民生開支項目不少都是社會討論已久的項目,當中不少更是社會共識,包括大幅增加資助護老宿位及公屋供應等。

「派糖」措施肥上瘦下

政府現時連年錄得豐厚的盈餘,更加坐擁高達8,600億的財政儲備,相當於24個月的政府開支。面對如此龐大的財政資源,如果按照曾俊華「和諧、團結的社會」的理念,他應該善用資源來改善香港面對的社會問題。
可是,我們看到大學資助學位沒有增加,每年名額仍然維持15,000個,未能滿足每年約24,000名至25,000名在文憑試中符合入讀大學資格考生的入學需要。此外,資助安老宿位嚴重不足,輪候入住津助/合約安老院舍的時間平均長達37個月,輪候人數多達31,349名,但下一年度的宿位數目僅僅增加176個。還有,近期青衣長發邨街市商戶的事件,反映出公共屋邨商場街市私營化的惡果,但是政府卻沒有提出任何回購公屋商場的計劃,以確保居民的生活需要得到照顧。
曾俊華常常以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為理由,拒絕大刀闊斧地推行能夠長遠解決民生問題的恒常措施,只是以俗稱「派糖」的紓緩措施來敷衍市民。政府以「減輕市民的生活負擔」為理由「派糖」,但每年紓緩措施均傾向中、上層市民,最有急切需要的基層市民所佔的開支卻非常少,今年尤甚。主要惠及中上層的有寬免商業登記費、寬減利得稅、豁免旅遊業及食肆的牌照費用、寬免四季差餉及寬減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共耗費304億;但惠及基層的措施卻只有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傷殘津貼多一個月津貼,即使加上公屋住戶得到的差餉寬免,亦只有49億。換言之,政府每派發六元給中上層,只派發一元給基層。若再考慮到寬減差餉令到業主越多物業受惠越多,紓困措施將會造成更大的貧富懸殊。
假如曾俊華藉上述紓緩措施來增加本地消費及提振短期經濟,如此傾斜中上層的做法便是背道而馳。根據經濟學理論,基層市民的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較中上層高,即是當基層市民的收入增加,他們會傾向把新增的收入用於消費,來滿足生活需要,因此造成的乘數效應,將會更能夠提振本地經濟。
曾俊華常以香港人自居,又擁護本土意識,但他撰寫的財政預算案又是否真的「畀香港人」?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既沒有以長遠的財政承擔來解決社會問題,「派糖」又只是惠及中上層,加上其不斷強調的財政紀律但卻任由工程開支不斷增加,難道他眼中的香港人只是有錢人嗎?

郭永健
工黨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