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及一位年青讀者來電郵質疑過往百年的經濟規條。這位讀者W沒說明他心目中的「百年規條」是甚麼,按左丁山的三腳貓觀察,自1916年以後,世界經濟發展大致按三條道路進行,中間有支路,分門派,不一一細表。
第一條路線是美國式和英語國家大致上跟隨自由市場,民間企業為主導,政府在上層監管,必要時出手干預的體系,即沙穆爾遜(Paul Samuelson)的經典教科書所講的「混合經濟」mixed economy。
第二條是北歐國家推行的社會民主主義,仍以民營事業為主,行市場經濟,但政府抽重稅,大派社會福利,建構一個均富社會,普通人很難發達,安心打工,由出世一日起,到走進墳場為止,均有政府公共福利照顧。
第三條道路是蘇聯式中央計劃經濟,一黨專政,國營企業掛帥,行馬克思主義。自1917年沙俄發生十月革命後,列寧當政,後由史太林接班,便沿着這條路線走,直至蘇聯於1991年瓦解為止。中國在1949年之前大致跟隨美國式,1949年以後,中共當權,處處學習蘇聯,行史太林模式,直至1979年鄧小平始掌握充份權力,知道全國一窮二白,非改革不行,才開始了今日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由共產黨全面操控市場運作。
過去百年的經濟發展顯示,蘇聯史太林式及中國毛澤東式只會令全國均窮,外強內弱;北歐式只有北歐人民願意接納,其他國家人民沒興趣繳交重稅,故此主流「百年規矩」是英語國家式,即美國主導的「混合經濟體系」,香港是此體系中的右翼,即是政府積極不干預,盡量由市場決定。年青讀者W和所有香港人都應該習慣了這些規矩和運作方法。香港過去百餘年經濟繁盛,不斷向前,讀者W等年青人不妨討論一下,若未來數十年,香港不跟隨這個模式,還有甚麼道路可走?你們可以相信梁振英的「小市場大政府」,由政府官員訂立工業政策,大派企業福利corporate welfare嗎?還是讀了社會學的若干課程便贊成行北歐的高稅高利制?到目前為止,一些左膠和中產幻想主義(有了恒產便生幻想)以為香港可以緩慢發展,不搞基建,保留現有環境,重振農業,香港便會生活更好。這些人全是空想家,創造不出真正的經濟道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