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真理越辯越明。」旺角大年初一晚發生騷動後,內地有年輕人向香港青年人發出3封信,隨後亦有香港青年人撰文回應,事件在網上激起強烈迴響。《蘋果》為此特別開設「有理就講」專欄,每周就不同議題讓大家分享看法。首周以近日引爆浸會大學本地生與內地生罵戰的「繁簡之爭」為題,刊載該校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張崑陽一封致內地生的公開信 ,以及 來港一年多、自稱Ivy的?地生的回信。
張崑陽致內地生的公開信:
隨港中矛盾日益嚴重,浸大近日亦上演了一場「繁簡之爭」的風波,弄得滿城風雨。筆者不欲在此細談浸大情況而是想藉此契機談談社會上不少大陸生對港人常見的不滿和不惑。
首先,大陸生經常認為港人過份敏感,喜歡上綱上線,動輒把繁簡之爭提升到本土文化存亡的層次。恕筆者不敢認同。自香港成為了英國殖民地,至此我們就走上了跟中國大陸不一樣的發展軌跡。百多年間,香港演變出自己獨有的文化和歷史,港人一直珍而重之。可惜,自主權移交後,港人本土文化屢次被中共侵犯和破壞,港人懼怕有滅族之危,文化和價值不得傳承下去。身在大陸的你們或許不明白我們港人的焦慮。過去一段日子,香港有一群年輕人撰寫了《香港民族論》,大談港人獨特文化和歷史,建構有別於傳統炎黃子孫觀念的「香港民族」。你們很有可能覺得我們離經叛道,不明白為什麼香港敢以民族自居,跟中華民族相對立。然而君不見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建構出「中華民族」概念是為了建立國族意識,團結國人抵抗列強。只是斗轉星移,今日港中角色互換,中共崛起卻淪為當年列強霸權,而香港則是垂死掙扎的命運共同體,想盡辦法避免中共帝國殖民入侵。因此,港人建立起民族主體意識,保護香港本土文化,以防昔日光華有天消失殆盡。
筆者在此無意辯論港中兩地文化何者為優,捍衞繁體也不代表看低簡體。唯不容爭辯的是兩地文化的確存在差異,故此當初才有一國兩制的出現,確保「香港模式」受到尊重,不被「中國模式」影響。眾所周知,在中共治下,政權過去如何壓迫少數民族生存權。更有見藏人不甘受辱,面對文化被中共摧殘,自焚反抗暴政,可見中共罪行的確罄竹難書。
前車可鑑,港人早有反共之心,事實上,香港自主權移交後日常生活慘遭全面滲透干預,一國兩制蕩然無存。我們憤怒,我們仇恨,但我們恨的不全是大陸人,只要你們尊重並願意捍衛我們的核心價值,那像練乙錚先生所言,你們也是香港人。我們最恨的,倒是那些帶頭出賣自己利益的「香港人」。末代港督彭定康有句?得精警,他擔心的不是香港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削,反是這項權利會逐漸斷送在某些港人手中。因此,港人這麼在意繁簡文化之爭不在於針對或歧視大陸文化。只是,我們討厭那些不尊重港人自身語言文字的人,討厭一些商家情願捨本逐末,張貼只印有簡體字的通告,也不願加上繁體字句。這儼如自貶身份,踐踏港人意志。哲學家維根斯坦形容文字為思想的載體。希特拉卻云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要瓦解其文化,要瓦解其文化,首先要消滅其語言。足見語言對族群的重要,那我們港人又豈容半點犯禁之舉?
大陸生認為港人過份敏感,無他,因為大家生活有異,面對的威脅有異。早前,香港教育局才打算勒令中小學中文課程需加入教授簡體字的部份,令全港嘩然,反對之聲不絕於耳。諸法皆空,唯獨因果不空,我絲亳不認為港人反應過份。面對如斯政權,只有不夠敏感提防之理,沒有過份敏感之?,還望諸君可以先理順香港社會的前世今生,看看港人如何遭受壓迫(陳冠中前輩的《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值得一讀),否則只會見樹不見林。
再者,大陸生常認為港人無權當家作主,本土主張漠視了大陸人情感和主權誰屬問題。要知道港人在《基本法》保障下本享有港人治港丶高度自治的權利。一國兩制下,中共除國防和外交外,跟本無權干預港人其他事務。港人事港人了,大陸十四億人無權過問。尤其,當港人只在行使基本權利「當家作主」時,胡亂為我們扣上「分離」的帽子無助認清事實。順帶一提,「主權問題」又是否真的不能憾動?其實,香港作為殖民地本應享有自決權,只因中共在1972年強行從聯合國殖民地名單中把香港剔除,令港人平白失去以公投決定回歸與否的權利。是故,動輒拿出大陸官方流行的「大一統」落伍思維來思考港中關係,只怕弄巧反拙,激起港人反抗情緒,更令本土思潮崛起。
鄭南榕先烈為台灣爭取民主自由而自焚殉道,留下一句「當家作主要勇氣,民主正義出頭天」。好一句「當家作主要勇氣」,自焚不是因為絕望而是為了燃點希望,先烈是為了向世界宣告台灣人希望當家作主的呼聲。的確,人可以死但總不能失掉尊嚴,所以才有了一幕幕抵抗強權的歷史。世界很大,大陸生既選擇來港,離開了中國大陸這一言堂的國度,則應該多加接觸本地文化和思潮,那怕最後不盡同意。
只有入鄉隨俗,代入港人思考本位,突破舊時舊地的思考桎梏,才不枉南來一趟。
?地生Ivy的回信:
首先我覺得,用寫信來對話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起網上互相謾罵要來得理性——你可以不同意,但是至少先聽聽對方是怎麼想的。然而,我對於內地人與香港人對話的效果卻不看好。事實上,中港現時的矛盾由很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們只要和香港人談經濟,香港人就會和我們談政治,兩地人大部份時間都不是站在同一平台上對話的。
我想先說說繁簡之爭。我看了浸大的新聞,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在浸大的內地生用簡體字發大字報要求學生會退會費,不是在要求香港人也使用簡體字,也不是不肯入鄉隨俗,甚至不一定是對香港保衞本土文化和民族意識的不滿,而是對於網上一些謾罵「簡體字是殘體字,用簡體字的都死文盲」的抗議。如果不談政治意義,繁簡之爭本來是文化差異問題,而這些差異內地人多多少少也習慣了——在內地,走出本市到其他地方,就會聽見其他全新的語言,很多時甚至完全聽不懂——但是我們也不會認為,不說粵語而說上海話、潮汕話、客家話的就低人一等。繁簡之爭中的謾罵聲音讓內地人有點感到受侮辱吧,所以學生才會寫海報。
中國推行簡體字是為了普及和便於書寫;而據我看到的新聞所知,認讀簡體字在香港也不是最近才提出的,但是網友好像只要一看到這些敏感詞就會誇大傳播開去,最後變成非理性的爭執。
不過,現時教育局提出在香港推行簡體字教育,我則覺得不必了,因為這個決策與現在社會的主流輿論聲音背道而馳,強行推動是違背民意,這不是一個代表民意的政府應該做的事。況且,教育局其實並無非推此政策不可的理由:有閱讀簡體字和使用需要的人自然會去了解學習,而且從我個人經歷來看,不通過系統學習也是可以好好掌握繁體和簡體的。而我剛又聽到無綫電視播普通話新聞時,字幕用上了簡體字。對此我也覺得不合適,還是那個理由——和整個香港文化和民意不符。而且像 TVB這樣的傳統主流香港大眾媒體,應該優先服務香港人,香港人不用簡體字的話,傳統香港媒體也不應該用。
其實我能夠理解香港人對於中央有不滿,畢竟引起矛盾的核心問題中央一直都沒有解決;而李波被失蹤等事件,也確實反映了中央的一些荒謬做法;但是正如香港人愛香港一樣,本身作為一個內地人,對於大陸總是有感情的,也容易陷入一種對中國「無關理性」的包容,所以大部分時間對於中港矛盾我都是只看只了解,寧願做個政治冷感的人。
雖然政治冷感,我還是說說中港矛盾中的一些具體爭議吧……例如自由行。我覺得自由行本身只惠及了一部分生意人,但同時也影響了其他很多人的生活,所以香港人會不喜歡。近幾年內地來港旅行人數下降不少,而之前我寫論文時翻過數據,旅遊業佔香港GDP並沒有我想像那麼多。誠然行業的衰落會影響了很多人的生計,讓很多人怨聲載道;但是龐大的陸客確實很影響香港人的生活,也影響了旅客的旅遊體驗,現在降溫了正好讓香港想想怎樣「可持續地」發展旅遊業,也不一定要把陸客當成救世主。
至於中央對香港的其他經濟優惠,我覺得可能會讓香港人覺得中央是在用錢砸他們,這樣的「惠及」會接受得心不甘情不願吧。不過我確實覺得水貨客會慢慢減少,因為大陸人獲得安全奶粉的途徑多了——廣東搞的自貿區就是一個。另外,取消一簽多行後大陸人走水貨沒以往那麼方便了,再加上配額的限制,確實對控制水貨客起到了作用。
我很多內地同學(包括來香港留學過的)現在對香港的好感下降了很多,但我本身對香港仍是有好感的。香港這個城市的效率、誠信、文明程度仍讓我覺得很舒服,而我認識的香港同學都是很好的人,相處起來也很愉快。全世界每個城市都有缺點,且都有或多或少的排外,也會有不好相處的人。
我覺得中國的超龐大人口,注定了中國很多現狀是沒有那麼容易改變的,譬如生產監管。在貧富差距、文化差距還那麼大的今天,社會進步是非常緩慢的,能控制住不要倒退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中央才會那麼強調「維穩」。也因為維穩,我覺得像普選等等的核心矛盾,也不太可能通過協商解決了,中央是不可能讓步的;但是看到香港的社會氣氛越來越焦躁,自己還是挺難過的……空氣中好像都是火藥味,一點點擦槍走火就能炸起來了……其實平時在香港上街都感覺還好,自己基本上就是從家裏到學校,大學還是比較包容的。但自從那天看完足本的旺角新聞後,那些戴口罩襲擊的人給我印象太深刻,以致於現在看到戴口罩的人都會有點小怕……
我覺得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之前有聽到陰謀論說,香港亂起來其實政府很開心,亂到了一個境界駐港部隊就能出動了……當然這樣的陰謀論是純粹揣測;但是民間團體的暴力抗爭容易失民心,確實是得不償失。至於解決辦法,可能要等一些時機吧,比如經濟形勢的變化,領導人的變更,甚至戰爭等一些突發情況……我也不好說。
P.S.:這兩天在看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著名反烏托邦小說《1984》,腦袋裏又重新湧起了以往對政治的思考……我發現,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把《1984》裏的社會主義集權和現在的中國作對比(笑)。有趣的是,曾經有香港同學說《1984》在內地被禁,事實上《1984》在內地很容易就買到了,我自己對此也感到有點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