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前瞻】
【本報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任內第9份《財政預算案》明日出爐,有報道指政府今年將會推出長者通脹掛鈎債券(簡稱:長者iBond),該債券只限65歲或以上長者認購,息率同樣跟隨本港最近6個月的通脹率,但保證回報就至少有2厘,較過往一般iBond只保證有1厘為高,變相向長者「派糖」。有理財專家認為,政府此舉屬好事,但稱有關回報未必能令長者心動。
記者:岑梽豪 林幗欣
港府2011年首次發行iBond,至今共發行5次,供所有香港居民申請。據《信報》及《星島日報》昨日報道,政府今年有意額外發行長者iBond,傳規模暫定為20至50億元,保證回報有2厘。
換言之,即使香港通脹率未來低於2%,持有長者iBond的市民仍可收息2厘,假設長者iBond同樣是每手1萬元計算,未計手續費,每手每6個月可至少獲派息100元。
不能在二手市場買賣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長者iBond不能在二手市場買賣,因當局難以確保二手市場接貨者同樣為合資格認購的長者,故長者如想提前沽貨套現,只能把長者iBond賣給金管局。
這意味長者iBond只宜「長揸」收息,失去了一般iBond可即日放售、「短炒」賺茶錢的吸引力。
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認為,政府在目前市況如此波動的情況下推出長者iBond是好事,因為可以給予長者多一個保本投資選擇;不過,如果該債券年期鎖得太長,即如一般iBond一樣為3年,則回報未必夠吸引。
張佩儀指,「美國開始加息,本地存息都會跟住上,如果只得2厘回報,獲派手數又少,真係未必夠吸引」。
宜申請數手分散風險
另外,張佩儀又指現時本港的股票和樓價齊跌,料未來通脹率會逐步下滑,亦會影響iBond回報,故建議長者如有興趣,只申請數萬元已經足夠,當分散風險。
比較目前市面上各項同類型投資產品,人民幣定存、公用股等息率皆至少有2至3厘,較長者iBond為高,但前者在人民幣貶值下可能會出現「賺息蝕匯價」,後者則須承擔股價下跌風險。而與長者iBond同屬於「零風險」的港元定存,目前息率普遍逾1厘。
現時,長者iBond的申請詳情未有細節,不過,過去不少證券行、銀行會為iBond推出免佣、免手續費等優惠搶客,希望申請者認購後,所餘下的資金可留在證券行或銀行內,再從中覓商機。
理財顧問李錦就特別提醒,香港金融管理局及證監會必須做好把關工作:「萬一(長者iBond)獲分發手數較少,長者喺戶口中所持的多餘資金,就可能會被人勸作投資一些高風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