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靚籽】無糖低脂就健康? 拆解食物語言偽術

【扮靚籽】無糖低脂就健康? 拆解食物語言偽術

【扮靚籽:吾keep吾fit】
「咪以為黑朱古力冇糖就唔會致肥,其實佢嘅熱量仲高!」營養師陳筠霖(Krista)這句說話,真的震驚了13億人。平日看到標榜「無糖」、「低脂」的產品,自然想到「健康」,怎料包裝、標籤其實充滿語言偽術,隨時減肥變增肥!不想中伏,就要留意以下五大陷阱,打醒十二分精神找出真.健康食品!

營養師Krista指,真正的健康食品須符合「三低」準則,即低脂、低糖及低鹽,即每100克食物當中,糖要少於5克、鹽(鈉)要少於120毫克,脂肪則要少於3克。至於飲料,每100毫升的脂肪含量亦不可超過1.5克。減肥人士查閱營養標籤時,可重點留意熱量,脂肪及糖,盡量選購數字較低的產品。此外,各種成份的排列次序亦可窺到一點端偽,根據食品標籤制度,各種成份必須根據使用份量,由多至少排列,「我哋應該盡量避免買一啲糖同油排得較前嘅產品。」Krista提醒。

製造商經常標榜食物「少油」、「少糖」,其實只是對比同類產品,不代表真的健康。

陳筠霖Krista 
家營健康營養顧問中心營養師

認清五點防中伏

一、黑朱古力仲肥

Krista指,1克糖的熱量只有4kcal,1克脂肪則是9kcal,雖然黑朱古力的糖份較牛奶朱古力少,但含更多可可脂,這種天然食用油含有極高脂肪,所以食黑朱古力更易肥胖。

二、寫明零脂肪 其實一樣有

根據現時法例,只要每100克食品當中,反式脂肪少於0.3克、糖少於0.5克,產品就可自稱「零反式脂肪」、「無糖」。然而,倘若成份表中出現了氫化植物油(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起酥油(shortening)及人造奶油(margarine)等成份,便表示內含反式脂肪,只是成份少於0.3克而已。它們都是氫化油的化身,常見於香口食物,例如薯片及曲奇餅等,因為氫化過程會產生反式脂肪,食用後會增加壞膽固醇,攝取過量更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Krista又提醒,標榜「無膽固醇」的食物,同樣有機會提升身體的膽固醇含量,因為進食過多富含飽和脂肪的棕櫚油及椰子油,身體也會製造出膽固醇。

每100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少於0.3克,都可以稱為「零反式脂肪」。

三、植物油≠健康

橄欖油及芥花籽油富含不飽和脂肪,多吃能保護心血管健康,廠商多會在成份表中直接列明。相反一些不健康的油,如棕櫚油(palm oil)和椰子油(coconut butter)等,含有極多飽和脂肪,豬油的飽和脂肪約佔40%,但棕櫚油的飽和脂肪就有50%,椰子油更糟,高達80%,所以廠商會以植物油、菜油等字眼代替,予人較健康的感覺。
Krista建議可留意標籤上飽和脂肪佔總脂肪的比例,若然高於50%,便暗示產品所用的菜油其實是棕櫚油或椰子油。雖然坊間有人鼓吹進食椰子油,稱它的中鏈脂肪酸(medium-chain triglyceride)可收減肥之效,以及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但Krista指出成效未有足夠臨床數據支持,而且椰子油含極高飽和脂肪,每日不宜吃超過兩茶匙。

四、增味劑=味精

不少廠商都會以增味劑(flavour enhancer)來代替我們熟悉的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其實它們並無分別。

五、比起嚟較低脂

即使有較低脂(less fat)或減鹽(reduced salt)等字眼,產品同樣可以是高脂及高鹽(鈉),因為它們只是比同類型的產品低。此外,亦要避免被「少甜」等字眼誤導,因為甜並沒有客觀標準。

「較低脂」一樣可以是高脂,它只是比同類產品低吧。

8大成份要咁睇! 以後冇人呃到你

1.
熱量Energy
該食品可提供的能量,每人每日所需的熱量均不同,視乎年齡、性別、體重等而定,一般成人每日應攝取約2,000kcal。

2.
蛋白質Protein
可修補肌肉,但吃多會致肥,而且消化後產生的代謝廢物要經腎臟排出,一般人每日不宜攝取多於60克,否則會增加腎臟的負荷,增加罹患腎病的風險。

3.
總脂肪Total Fat
負責儲備能量、保持體溫,但進食過多同樣致肥,並增加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每日不宜攝取多於60克。

4.
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
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提升罹患冠心病、血管閉塞及中風等機會,每日不宜攝取多於20克。

5.
反式脂肪Trans Fat
攝取量同樣越少越好,除了增加壞膽固醇,更會減少好膽固醇,每日不宜攝取多於2.2克。

6.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
是能量的主要來源,吃太多會致肥,太少則會消耗體內的蛋白質,每日至少攝取約300克。

7.
糖Sugars
能為身體提供能量,吃太多同樣會致肥,或是蛀牙,每日不應攝取多於50克。

8.
鈉Sodium
可保持體液平衡,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但進食過多會使血壓上升,每日不應攝取多於2,000毫克,約一茶匙鹽。

記者:陳倢
攝影:徐振國、鄧鴻欣、黃子偉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