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香港中小學教育,有人扼腕嘆息,有人義憤填膺,更多人無可奈何。筆者不是專家,但在國內、香港和美國受過教育,最近有機會和英國、荷蘭的教育界交流,在這裏分享一些粗淺看法。
「隔籬飯香」似乎是顛撲不破的道理,在我交流經驗中,甚少人對自己國家或城市的主流教育擊節讚賞。主流教育大多考試為先,畫一條標準線,爬過去成功,掉下來失敗,於是學校、校長、老師、家長、學生的目標清晰,中小學所有活動以爬過線為優先,壓力攀比由此而來。
香港每年只有不到30%的學生可以升讀大專,超過70%的「主流」大多數在這條線前鎩羽而歸,換言之社會大部份人投入職場時竟然是從被標籤「失敗者」開始,這是甚麼鬼道理?一個人十幾年下來被持續打壓的自信和自我形象,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
孔子說「因材施教」,佛祖說渡眾生有八萬四千法門,蘇格拉底也說「教育是燃點火燄,不是充塞容器」(Education is the kindling of a flame,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為甚麼現代的主流教育還是停留在單一標準,同齡學生必須用同樣速度學習統一課程,容不下「條條大路通羅馬」?在今天多元的社會裏,「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已經過時,周星馳只有中五畢業,錢固然沒少賺,還有不少教授也研究他電影中的哲學呢!
再者這條標準線的訂立往往只為考試定高下,而非為升讀大學需要獨立思考、研究問題做準備,更妄論培育人格、培養公民。不少主流教育仍然強調背誦、反覆練習例題、權威答案不容置疑,停留在19世紀工業革命流水生產線的概念,和21世紀工作環境資訊普及化、團隊全球化的世界完全脫節。縱然是30%的所謂精英,畢業時有部份還是「高分低能」,缺乏世界觀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家長,批評容易,選擇困難,要讓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爬線還是把心一橫嘗試不同的教育模式?就算我們願意,在香港現在的環境下,有足夠的創新教育能生存嗎?中產家庭可以送孩子往國際學校甚至海外,低收入家庭呢?要讓社會有持續創新的動力以應付21世紀的挑戰,教育創新不容忽視!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