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見誠:不再發脾氣 - 李德誠

開心見誠:不再發脾氣 - 李德誠

A回來覆診的時候,很高興地告訴我,新年時孫女跟他說,以往很怕爺爺,因為每次鬧完又鬧,但是今年很好,爺爺只是鬧了一次,便會自動停下來。
兩個月前,在朋友的苦勸下,A勉勉強強地來求診,和不少男性患者一樣,A根本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所以只承認自己有鬧人失控的現象,久不久會連續30分鐘不停地鬧屋企人,之後又非常內疚。除此以外,有點頭赤、有點頭暈、精神時常不集中。
A覺得自己沒有情緒病,但希望可以治療情緒失控的問題,因為這很影響他和家人的關係。其實,A的朋友和家人比他更清楚他的情緒症狀,除了竧𣉢外,他們察覺到A沒有以前的開朗,想事情比較負面,胃口明顯差了,跟一年前明顯憔悴得多,經常有一種繃緊的感覺,有時候又會坐立不安,無緣無故會心跳氣促,在人多嘈雜的地方不能逗留太久,這些都是典型的焦慮抑鬱病徵。
接受了藥物治療後,A覺得失控鬧人的問題減少了一半,但是雖然治療有進展,A卻停止吃藥覆診,幸好一個月後,朋友再三敦促並陪伴他回來重新開始治療。初時,A還是「心大心細」,直至孫女新年時的一番窩心說話,A才清楚看到治療對情緒問題的幫助。
從醫生的角度,情緒低落和焦慮驚恐是情緒病最根本的病徵,但是在病人眼中,最困擾的症狀,卻可能是低落驚恐以外的問題,中國人社會比較注重和諧氣氛,因此在公司情緒不穩、跟家人發大脾氣、無緣無故在車上哭泣,甚至晚上在家裏「爆喊」,在許多患者眼中,比起焦慮抑鬱的情緒更困擾生活,所以家人朋友要勸服患者去看醫生,可以多留意對患者來說最困擾的到底是甚麼,找到這支「鎖匙」,拒絕看醫生的問題有時便可以迎刃而解。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