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年初一之前,參加新東補選的梁天琦勝算不高,甚至被指是𠝹票分子。但旺角事變後,很多年輕人願意為梁天琦改變facebook頭像去拉票,甚至去做義工。這令筆者想起2003至2004年自己廿歲出頭時,去當四十五條關注組義工的情景,也值得泛民中人去反省一下。
旺角騷亂後,梁天琦之所以民意急升,是因為泛民在之前並沒有為小販講過公道話,只是顧着在年宵市場賣物籌款。年初一時真的有為小販講公道話的,只有一直有跟進小販議題的小麗民主教室以及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因試圖讓抗議食環署和警方執法行動的示威就地合法,被警察控以相當嚴重的暴亂罪,但泛民主派政客,除了工黨李卓人講了一句公道說話,其餘各黨急急切割,對年輕人而言,無疑冷了一截,甚至難以相信楊岳橋真的會捍衞《議事規則》。因此,對公民黨在《議事規則》修訂問題上的不公指控,得以在網上發酵。
其實,中外歷史上都有可借鑑的事例。在日本幕末維新諸雄中,西鄉隆盛最受日本人愛戴,而中國清末譚嗣同等人,亦以西鄉隆盛做學習對象。作為維新功臣,特別是成功與幕府要臣勝海舟談判,令當時名為江戶城的東京無血開城,西鄉隆盛大可像大久保利通般在東京當大官,但西鄉隆盛對未有照顧下級武士生活情況下廢除武士特權的改革政策看不過眼,毅然辭官返鹿兒島開武士學校。
1877年,鹿兒島下級武士攻擊政府軍火庫,揭開西南戰爭序幕,當時不在鹿兒島的西鄉隆盛本可置諸不理,但他決定回到鹿兒島,取得叛軍指揮權,以質問政府名義揮軍北上,於熊本城激戰中受傷,並於退到鹿兒島後由部下介錯付出性命。他這種為關顧下級武士、不惜為其而死的精神受到日本敬重,被他擊敗的幕府舊臣黑田清隆都為他恢復名譽奔走。西鄉隆盛於1889年獲明治天皇特赦,其雕像1897年豎立於上野恩賜公園。
要求泛民中人學習西鄉隆盛或許有點難,能以宋代主戰派文人陳龍川的名句「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做座右銘的華人都沒幾個。但泛民中人,能否學習感受年輕人的痛苦和苦悶,以他們的立場出發替他們發聲?而不是一味像某些左翼不食人間煙火的文人般,只懂指摘年輕人抗爭無底線,而無視當代年輕人的困境。
本土派思想的興起,有社會大勢的必然,一如當時西鄉隆盛都會知道日本未必具條件征韓、征台,但任由年輕下級武士生活問題置於不顧的離地主張,也不是一個政治領袖應有所為。泛民領袖們如果要真的抵抗土共奸招來犯,必須踏實了解一下民間疾苦。香港年輕人的憤怒,由限奶令至今,筆者感受得到,可惜泛民的領袖們聽得進去有幾個?(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候選人尚有劉志成、黃成智、方國珊、周浩鼎及梁思豪)
黃世澤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