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七日《信報》報道:「中國國務院公布,將研究與周邊國家擴大人民幣業務。」查中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頁,「中國周邊國家」包括朝鮮、蒙古、印度、越南、尼泊爾等國。
中文有「鄰國」一詞,例如《老子》第八十章寫道家理想世界:「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越南、蒙古等鄰國,現在為什麼變成「周邊國家」?按英文有peripheral country一詞,英漢詞典一般把peripheral譯做「周邊」,country譯做「國家」,於是現代漢語人有了「周邊國家」。只是他們根本不懂英文,一味望文生義。
英文所謂peripheral country或「邊緣國家」,和core country或「核心國家」相對。「核心國家」即美、英、法、日等工業發達國家,「邊緣國家」即埃塞俄比亞、烏干達、阿富汗等工業落後國家,兩者之間的國家則稱為semi-peripheral country或「半邊緣國家」,例如中共之國。現代漢語人以為peripheral country即英文neighbouring country(鄰國)的新潮說法,於是棄「鄰國」而取「周邊國家」,極盡了無知下流的能事。
一月十一日臺灣《自由時報》說:「日本打算擴大反潛巡邏機的巡邏範圍,到南海周邊國家的基地補充燃料。」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十七回俄國與外蒙傀儡政權簽定《俄蒙協約》,要蒙古「逐華僑,割讓烏梁海一帶」。今天,「烏梁海一帶」大概要改為「烏梁海周邊地區」了,否則怎麼顯得現代漢語人認識peripheral這個英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