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滙豐控股(005)決定留守英國,不遷冊香港的結論已塵埃落定,最引人遐想的賽後分析,當然是將結果與中港政治風險扯上關係,管理層堅決否認亦屬指定動作。但跳過這些羅生門式揣測,回歸基本舞步,集團公告其實早已披露玄機,「以英國為總部、亞洲為主的策略重心」,說得白一點,就是「體制在英、搵銀在港」的模式,是對股東利益最佳保障!
若果1993年集團從香港遷冊倫敦,是「政治形勢(97回歸)促成的商業決定」,那麼今日董事會決定續留英國,就是「體制現實(英制優勢)促成的利益判斷」。一言以蔽之,邊到註冊及邊到賺錢「最着數」,實利為本,從來是獅子行營商考慮,百五年無變過。
就像1941年日軍攻陷香港,滙豐總部隨即由本港搬回倫敦,中環總行一度淪為日本軍營,直至重光後滙豐才將總部遷回港。
又如1949年中國變天前,滙豐主要業務早已移師香港,當年中共新政權,以1元租價徵用了獅子行在上海外灘的銀行大樓,變身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滙豐瑟縮至圓明園路辦事處,久延殘喘,聘用一位老員工長期「看守遺物」,沒有「全面」撤離,直至90年代中,才重返浦東購置中國總部大樓。
即使港英年代,獅子行呼風換雨,但到了88年政府設立新會計安排(所有銀行最終結算需存入外滙基金賬戶),間接從滙豐手上收回半央行權力,滙豐即識趣拱手交還,趁機與本港政治絕緣,全面邁向「頴銀」年代,並為遷冊鋪路。
作為本地央行的香港金管局,監管水平絕對達國際標準,由其監督滙控並非Mission Impossible,但本港法制再優秀,也是經由港英殖民時代的洗禮提煉,英國號稱是全球體制最佳及歷史最悠久的法治殿堂,珠玉在前,董事會何必捨近圖遠。
香港已非港英年代的家
滙控公佈,並無比較港英兩地誰較優秀,但字裏行間,充滿了英式含蓄,只點出英國作為註冊總部及本港作為業務腹地的絕妙配搭,實際是幽了本港一默!
集團自93年一別,就算今日真的搬竇回港,滙控內部很清楚,此舉不是重回「老家」(back home),只是回港註冊,香港早已不是昔日港英年代的家,而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那裏註冊總部,與那裏搵銀,是兩碼子事,兩者沒有綑縛一起的邏輯與情結。可以結合,固然美事,不能兼得,結婚對象未必是最愛的人,亦不代表便沒有幸福婚姻,最重要是活在當下過得「更好」!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