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005)考慮了接近一年,終決定不遷冊香港,外媒及股壇長毛David Webb均解讀是給「中國風險」嚇怕,論點有理有節並非一句陰謀論足以推搪,事件的潛台詞是香港金融心優勢流失,且是硬生生遭內地插手並拔走,更甚是作為環球金融巨擘,滙控的考慮對其他國際企業有一定指標作用,香港今次輸了的,不可能只是一間銀行那麼簡單。
2015年4月起滙控已正式討論遷冊問題,是雨傘運動結束之後,亦正值是英國大選前夕,翌月保守黨勝出、不久並削減銀行稅,市場認為滙控所謂遷冊只是配合選舉的「草裙舞」,但要留意的是,集團未有即時了結這場戲,最終在9月才首次暗示放棄考慮,亦即中國爆發兩次股災後,及至翌月更將決定期延至今年。
有左派媒體評論將滙控的決定歸究被政治動盪及旺角騷亂嚇怕,其實好可笑,觀乎整過時序,滙控至少沒有被佔領運動嚇怕,但肯定受暴力救市動搖。早在上月底路透已不具名引述滙控高層指,香港政治環境惡化令集團開始質疑這個城市是否適合一間管理獨立的金融機構作總部,報道直指是受銅鑼灣書局事件影響。
滙控之所以未有即時否決遷冊,相信覬覦的除了低稅率,還有香港與中國的聯繫、及龐大的增長動力,這亦是香港在亞太地區的最大優勝勢。
但問題是,在滙控延期決定遷冊至今數月,還有多少人在談論內地商機?即使不計股市與政治干預,大家在講的是為防資金大舉流走而實施暴力管制、為防大鱷而強硬操控離岸人民幣拆息,在一個外資隨時有入無出的國度,生意機遇還剩下多少?又還有多少人對「一國兩制」仍有信心?香港背靠祖國的所謂優勢,現時隨時變成負累。
其實國際性企業要落戶亞洲,輕易就有取代香港的選擇。CNBC在2014年佔中啟動前有一篇報道「Bad news in Hong Kong is good news for Singapore」(香港的壞消息,新加坡的好消息),借中央限制普選提名一事,指香港已漸成為中國的一部份,質疑在中國干預下港府的管治質素,並指因而越來越多企業將亞洲區總部移師新加坡,意見值得在今日再深思。
林靜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