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月內地銀行貸款暴增,標普亞太地區主權評級高級主管陳錦榮接受外電訪問時表示,內地利率處於紀錄低位,以及企業蜂擁償付海外貸款,令到本土債務大增,中國正面臨系統性風險,評級面臨潛在下調壓力。
記者:周家誠
人行日前公佈,上月底廣義貨幣(M2)餘額141.63萬億元,按年增長14%,1月份人幣貸款餘額為96.46萬億元,按年升15.3%,新增人幣貸款2.51萬億元,遠高於市場平均預測1.9萬億元。
分析認為,農曆年前銀行谷信貸等季節性效應,以及人幣貶值引發企業將外幣債轉回本幣借貸,促使內銀單月新增貸款破歷史高位。
內企頻境內融資償外債
陳錦榮指,人民幣前景惡化,觸發部份中國企業在境內融資以償付外債,可能導致未來1至2年內國內槓桿水平上升,然而中國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繼續上升,雖上升速度緩慢,但依然會產生系統性風險,亦為評級增添壓力。
標普目前給予中國的長期信貸評級為「AA-」,是第4高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與南韓及南美國家智利同級。該評級公司去年11月發表報告,指中國經濟及金融業若同告轉弱,或是中央催谷信貸加大投資,將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
瑞銀獨立經濟顧問George Magnus指,上月的信貸快速增長,或能使中國短期內維持經濟動力,惟長遠會帶來更大的問題,他又補充:「我不會預期中國瀕臨崩圍,但不少訊號警惕我們要更加小心。」Magnus指出,相信中國當局不希望重演2009年時信貸大幅膨脹,但認為事件反映政府官員對於曾經揚言的去槓桿化(de-leveraging),以及減慢信貸增長等承諾,似乎是順口開河而已(a lot of it is talk)。
穆迪:內銀資產質素成疑
評級機構穆迪指,雖不預期未來12至18個月內地銀行現危機,但確實看到不良貸款比率上升、企業違約增加,及財富管理產品上錄得損失,部份銀行應收賬亦相當模糊,難以精確估算現時資產質素。
另外,穆迪將中石油(857)、中石化(386)、中海油(883)的「Aa3」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該機構指這些油公司現金流動性、以至財務情況均預期會轉差,尤其涉及債務的多項財務指標將會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