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帶頭削開支 誰在強人所難?(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醫管局帶頭削開支 誰在強人所難?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財政預算案還未開始「放風」測試水溫,高永文局長已正式承認可能在未來兩個財政年度削減醫管局的經常性開支共達五億元之多。這個不尋常的舉動,高永文解釋是因應政府可能面對結構性財政問題而須採取的預防措施,換言之政府將會在財政預算案中正式提出「結構性財政問題將會出現」,各部門的支出「必須一視同仁逐步下調」。
高永文之所以願意(或被願意)身先士卒向公眾宣佈這個壞消息,除了因為他民望高認受性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被削資的醫管局根本不會反對或抗拒這項「神聖」任務。
去年政府加薪,醫管局不願追隨,結果引起一次不必要的醫生千人控訴大會,連高永文也坐到醫生一邊,最後和氣收場,皆因醫管局原來「水頭充足」,根本有足夠(35億元)儲備去支付這次加薪,毋須政府額外注資。由於長期出現聘請醫生困難,加上不斷流失資深顧問醫生,醫管局出現了巨額的未用、待用撥款,如今正好用來作削減未來開支的「墊底」費用,令高永文及其政策局能在無風無浪的情況下成功達標。為了確保沒有任何反對聲音,政府更會為部份特殊需要作一次過的撥款,以免予人降低服務質素的印象或使用者的指摘,這是高永文出身醫管局的優勢,也是他在內部民望同樣高的原因。
不過,每年削減2.5億元開支的影響遠比一般人表面看到的為大,因為醫管局即使不增加任何新服務及人手,每年的支出也會自動增加十億八億,主要是用以支付七萬多員工的增薪點(如果還未到頂點的話)、藥物價格的通貨膨脹、以及舊器材的保養與更新等,如今還增多了2.5億這「百上加斤」的一筆,35億元儲備恐怕用不過三年。
另一方面,巨額儲備的出現,主要是由於請不到足夠的醫生,加上資深醫生的不斷離開,留任的醫生工作量經已百上加斤,如果因為削減開支而凍結招聘人手或減少晉升機會(令支出停留在往年水平甚至進一步減低),這些公立醫院的醫生即使沒有去意,也會因為工作量不斷增大而終有情緒爆發的一日。

或被與基建超支相提並論

政府以「出現結構性財政問題」為理由削減醫管局以至其他部門的開支,無法不令人把高鐵及港珠澳大橋的超支(合共今天已超過千二億)相提並論,因為與醫管局的2.5億節省相比,後者對市民、病人以至醫護人員信心與士氣的影響實在太大,即使高永文的民望再高,也不易令公眾信服,高鐵等的超支與醫管局的削資完全沒有關係、立法會不應將兩者混為一談,更應對兩者同樣支持及予以通過。
香港是否有「結構性財政問題」?有識之士早有共識,不過在政府財政儲備豐厚及年年有巨額盈餘之時,提出擴大稅基的建議肯定不合時宜;即使因收入不穩定而削減開支,也是自取其敗的非智者所為;而在政府出現天文數字工程超支之時,去提出這個結構性財政問題,則會是挑起民憤的最佳方法,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不可能不知道後果的嚴重,如果他仍然要「偏向虎山行」,其身不由己程度可以想見。
同樣處境,高永文曾在醫管局任職多年,不可能不知道削減醫管局支出的嚴重後果。金融風暴之後,政府削減支出,醫管局首當其衝,加上私人市場萎縮,令資深醫生沒有外出掛牌的出路,亦沒有內部升職的機會,新入職的醫生薪金更被大幅削減,幸好這些醫生仍能緊守崗位,在沙士一役中盡顯其專業精神;但如今政府無端削減醫管局的支出,完全無視醫生人手不足的情況,以今天私人市場之蓬勃,受削資影響的將不再是有能力跳槽創業的大國手,而是廣大的病人及其家屬,高永文明知故犯,莫非也有難言之隱?
曾、高俱是有能之士,也難力挽狂瀾,可嘆!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