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腹針治療醫高血壓 肩腰痛

無痛腹針治療
醫高血壓 肩腰痛

【本報訊】傳統針灸令病人有酸、麻、痛等不適,但近代創立腹針治療正適合怕痛人士。中醫師指腹部穴位落針可調節臟腑失衡,治療常見都市病如高血壓及痛症。腹針在腹部淺層落針,不會刺進內臟,安全又無痛。
記者:梁麗兒

聯合那打素彩頤健康中心註冊中醫師連珮琳指,腹針療法由內地中醫針灸學家薄智雲在1972年創立,薄一次為腰痛病人針灸,在腹部兩穴位氣海及關元落針,以作補氣、固本培元之用,其間意外改善病人腰痛,遂展開研究並創立腹針治療。
薄智雲的腹針理論認為,人體腹部壁淺層有一個影響全身的經絡系統,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應穴位,所以可在腹部施針治病。
連指腹部穴位多達數十個,大部份主管脾腎經絡,故腹針可以調節臟腑失衡,治療現代人常見都市病,包括痛症如肩頸痛、腰痛、高血壓、肩周炎及痛經等。
以高血壓為例,連稱高血壓屬於一種症狀,大多由肝、腎失調導致人體陰陽失衡造成。致病原因或先天不足及後天生活習慣相關,例如情緒不暢、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常吃油膩食物等。隨年紀漸長,肝腎逐漸衰弱虧虛及陰陽失衝,易出現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引起高血壓病及相關症狀。

調節臟腑失衡

冬天血管收縮,高血壓病情更會加劇。腹針可調節臟失衡治療高血壓,分別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及氣穴施針,可健脾補肝腎,改善高血壓及相關症狀如頭痛、頭暈等。
痛症如肩周炎在寒冷及陰雨天氣也特別厲害,尤其遇到寒邪入侵或因吃太多生冷食物,導致身體內生寒濕,可令局部經絡不暢通,引致痛症加重。連指臨床不少患肩周炎的中年病人都會接受腹針治療,中醫師會在病人的中脘、商曲等穴位施針緩痛。
腹針治療只針刺病人的腹壁淺層已能刺激相關穴位,達到調節經絡及止痛功效,令病人有即時療效之餘,亦沒有刺進腹部內臟風險,每次施針時間約半小時。由於腹部穴位沒有主要神經線及血管,故在此位置落針不會帶來酸、麻、脹、痛感覺,特別適合怕痛人士,與傳統針灸明顯不同。
傳統針灸治療肩頸、腰痛時,病人要俯卧接受施針,對行動不便尤其長者構成不便,腹針則仰卧向天進行,其間可活動手腳,對病人來說方便得多。但要留意孕婦、急性腹膜炎、肝脾腫大病人均不宜做腹針治療,過度緊張、事前太飽或太餓也不宜接受腹針治療。

腹針只在腹壁淺層落針,沒刺進內臟的風險。彭志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