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與美元脫鈎後,中國於去年12月推出了涵蓋13種貨幣的人民幣貿易加權滙率指數。由以往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的官方參考滙率,過渡至更合乎經濟原則的貿易加權滙率指數,標誌着中國的外滙政策出現了重大改變。然而,市場卻繼續聚焦人民幣兌美元的滙率,似乎未能充份解讀有關政策的變動。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的滙率已下跌近6%,但去年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的滙率卻維持穩定。這意味着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動主要由美元強勢所驅動,而非人民幣的弱勢。然而,對中國而言,與正升值的美元脫鈎(以及美聯儲的政策)非常重要,因為過去數年人民幣轉強導致貨幣狀況緊張,但這並不切合中國的經濟基調。
我們預計幣值被高估的人民幣於未來3年將逐步下調,意味2016年人民幣指數將跌近3%。資金將持續從中國的資本賬戶中流出,抵銷經常賬盈餘,促使人民幣貶值。在中國投資者對人民幣貶值的自然反應,以及海外資產配置的結構性需求影響下,我們估計2015年資本外流的規模達到7,600億美元,而同樣的因素將令今年資金外流的壓力依然巨大。
政策方面,雖然人民幣已與美元脫鈎,但卻遠未達到自由浮動。中國人民銀行的外滙政策仍然是影響滙率走勢的關鍵因素。我們相信,在不損害宏觀穩定性的前提下,中國有關當局不會阻止人民幣下跌。不過,一旦外滙市場波動及資本外流失穩且有蔓延迹象,有關當局將果斷採取強制性措施。我們相信,官方將更傾向以暫時收緊資本管制及/或特設的窗口指導來防止資金流出。當局不希望人民幣大幅貶值,以免為實體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故此,我們估計人民幣的有效滙率將會「非破壞性」地貶值約3%,而到今年年底,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的滙率將會貶值7%,達致6.95水平。
姚遠
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