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名字,不一樣的性格,羽毛球伍家朗能言善道,劍擊張家朗卻靦覥害羞。上周農曆新年,他們同樣為圓里約熱內盧奧運夢而遠離香港的溫室;當家朗遇上家朗,兩名港將同一口徑:為里奧,一切都值得。
「林丹殺手」伍家朗不當老二
21歲的伍家朗(Angus)坦言小時候曾想過改名:「小時候覺得『家朗』這個名字很『孩子氣』,只是後來不了了之,始終這名字是按家族排下來的。」放棄改名,現在卻有「林丹殺手」這新綽號,他說最能代表現在心情的歌,是古巨基《愛回家》,歌詞中「勤力過、捱罵過……懷念家人被窩、想去躲、這樣吃力求甚麼?」正是近日寫照。里奧羽毛球計分於五月截標,現在是搏殺期,Angus每月出埠比賽,加上去年11月在香港公開賽16強爆冷擊敗上屆奧運冠軍林丹,訪問多了不少:「近月要四出比賽,加上很多訪問,少了時間留在家。」他上周五晚才從泰國回港,翌日就要飛印度比賽。
努力練波為上電視
父親是牙醫的Angus,自言在溫室長大,小時候愛的《寵物小精靈》、《數碼暴龍》等玩具從不缺;中六文憑試後轉做全職運動員,父母也很支持:「很多香港父母會擔心子女做完全職運動員後難以找到工作維生,有人因家庭負擔而不敢做運動員,我好幸運沒這些顧慮。」小學已有夢想的Angus認真地說:「我第一個夢想是做畫家,後來打羽毛球後,記得家人跟我說過:『你以後再厲害點,便可以在電視上看到你』,我聽完就想幫家人實現這個想法。」
Angus小六暑假進入了體院受訓,到中三時,體院教練團都認為他有天份打到世界水平;果然在2012年中轉全職的他,年底夥拍同齡隊友李晉熙奪得香港歷史性的世青男雙冠軍。之後,Angus轉打男單,世界排名由2012年終的212位,升到上周新高第16位;暫列香港第三(胡贇13、魏楠14),正力爭頭兩名殺入里奧。
「鮑春來打法似我」
Angus坦言沒想過今年八月的里奧與自己有關,是做了「林丹殺手」後,才決心一步步向奧運進發:「贏林丹後,信心增強好多,深信自己原來有能力擊敗實力比自己強的對手;而贏林丹這個香港公開賽亦令我爭了不少世界排名積分,還可以在競爭範圍內。」Angus的偶像是前中國「千年老二」鮑春來,近期還找到偶像的照片,自覺跟他甚相似(圖):「小時候我單打經常得第二,就像鮑春來總會輸給林丹一樣,我們打法亦很相似,都是打吊球突擊為主。」
由於成績日益進步,在四月開始的新財政年度,Angus的體院全職運動員資助會由原本「精英乙+」的每月約19,000元,升至「精英甲」的約25,000元;他透露會拿部份作家用,大部份儲起將來置業。
「新紮師弟」張家朗仿效洛文
花劍張家朗(Edgar)對於自己的名字卻很受落,因其姐姐和表哥都是「家」字輩;他也繼承了籃球父親的身高,18歲已達1米89。去年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大熱時,他已梳了男主角都敏俊的齊蔭頭,說話很細聲、閒時會聽歌看劇的Edgar說:「我有看這套劇,但沒刻意要學韓星,只是好看就剪了。」
去年六月新加坡亞錦賽爆冷擊敗日本倫奧銀牌得主千田健太最終獲銅牌,之後又殺入世錦賽16強的Edgar,自此被封為新紮師弟,他的世界排名更由原本60多位升至上月新高第25位(上周的最新排名為26),大有機會取得四月里奧亞洲區外圍賽的香港男花代表資格;他自言現在有無限信心:「我盼望了很久,終於可以排在世界排名榜的第一頁(世界劍擊總會世界排名網頁第一頁登了前25位球手)。」
張父張母曾是香港甲一籃球員,所以Edgar從小就接觸籃球,但小四暑假學劍擊後就愛不釋手:「我更享受個人運動,喜歡整場由自己控制及處理。」張父現任職建築業,母親在銀行工作,二人讓兒子在溫室長大,Edgar感謝父母沒要求他必選籃球,更全力支持在2014年中四後轉做全職劍手:「父母深明當運動員要趁年輕,他們准我未中學畢業,就選擇全職運動員這條路。」
18歲月薪已達25,000元
難怪Edgar年紀輕輕,運動夢在小學時已萌芽,他說:「那時想幫父母完成心願,進軍NBA,但打劍後去奧運就成了最大夢想。」Edgar愛花劍速度高、一路想戰術一路打的刺激感,而13、4歲初中時就挑戰17歲的比賽,之後入體院訓練,15歲在師兄崔浩然帶領下,贏得峇里亞青賽團體金牌(圖);到17歲他已包辦約旦亞青賽青年及少年組個人及團體四面金牌,同年更轉做全職運動員。近一年多全職訓練後,Edgar感到動作及力量都大大加強,去年已開始獲體院「精英甲」每月約25,000元的資助。他說:「賺來的錢大多用在購買劍擊器材上,亦慶幸在我這年齡已有這數字的『薪金』。」
殺入里奧即紋五環
上周農曆新年身在德國比賽的Edgar馬不停蹄,本月底又飛巴林參加亞青賽,三月到紐約集訓,之後再飛古巴比賽,四月更有機會代表香港出戰無錫里奧亞洲區選拔賽,他希望學習NBA偶像洛文(Dennis Rodman)鬥到底的精神:「洛文不算很高,但搶籃板很強,他第一次搶不到也會繼續搶。」Edgar說,如果自己能如願參加里奧,會像洛文一樣紋身,暫時想到是奧運五環,紀念自己第一個奧運。記者:徐嘉華 攝影:何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