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地蛋變魚蛋,當自焚者變抗爭者(專欄作家 孔捷生) - 孔捷生

當本地蛋變魚蛋,當自焚者變抗爭者
(專欄作家 孔捷生) - 孔捷生

旺角騷亂被迅速定性為暴亂,令人想起1989年北京陳希同的平暴報告;更想起胡錦濤在西藏鐵腕戒嚴,從而獲得鄧小平欽點為隔代儲君,果真「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現在是梁振英的Showtime!
旺角魚蛋革命觸目驚心的過程,一邊立意踩場,另一邊存心踢館,明顯看到警民兩廂都持續將行動升級,用強國語言就是「加大力度」。警方從雨傘運動時大躍進到更強暴力和鳴槍,抗爭者亦有備而來,磚頭、膠棍、木條、鐵枝,這和民主社會之街頭抗議運動的激烈程度終於趨同,卻遠比不上威權社會的民眾抗爭,比如南韓反軍政權的街頭政治和菲律賓的人民力量革命,甚至比不上毗鄰強國此起彼伏的維權群體事件。
魚蛋革命的前兆是風靡全城的本土新銳電影《十年》,它的出現和雨傘運動一樣,首先是思想革命然後是肢體革命,它發出的吶喊就是歷史翻頁的聲音。在過年前幾天,票房大熱的《十年》突然在旺角落畫,只剩馬鞍山還有一間影院放映。魚蛋革命被定性為暴亂,看來《十年》的最後映期已屈指可數。
然而《十年》已經劃下了磨滅不去的心理刻痕,魚蛋革命起因和過程,都令人聯想到這部香港命運的寓言式影片。而作為本土文化特色的熟食小攤,就像〈方言〉篇和〈本地蛋〉篇一般受到壓迫,這甚至和政治指令沒有關係,不過是香港和大陸一體化進程的小小側面。至於警察公安化、食環署城管化,則是另一側面。
食物及衞生局宣佈在對小販和攤檔強化執法,何以食環署與警隊在過年期間要「加大力度」?而最初派到第一線的先遣隊僅十餘人,他們面對憤怒人群,就如同〈浮瓜〉篇裏等待被行刺的政治誘餌。筆者並無兜售陰謀論之意,只是想點出〈浮瓜〉篇與眼前現實之相似,一祭出暴亂說,通過《國安法》的中央指令以及建制派的呼應都會「加大力度」。從陳希同、胡錦濤到梁振英,無疾風何來勁草,天下不亂如何識忠臣?
至於本土民主前線黃台仰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最後錄音,更令人想起〈自焚者〉篇留下遺言之「我是香港人」的非華裔女生。此前從未拍過政治題材的導演周冠威曾自問:「港人如此功利,哪會犧牲自己?」不須十年,犧牲者站出來了!
筆者大膽預言,下一輪「暴亂」將發生在電影金像獎的香港文化中心會場外,彼時《十年》被踢出局,本土抗爭者必將奮起,當水樽和垃圾桶擲向「中國人就是要管的」的衣冠男女,其效應比起旺角放大了十倍,那不是魚蛋革命,而是紅地毯革命!

孔捷生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