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世上沒有豬對手 - 姚崢嶸

What we are reading:
世上沒有豬對手 - 姚崢嶸

《沽注一擲》(The Big Short)令人看得很爽,節奏緊湊,幾位眼光獨到的炒家,力排眾議贏得最後勝利,觀眾不禁為他們打氣,但同時難免會問:輸大錢給他們的對家,到底是甚麼人?為何會這樣蠢,沒有察覺樓市和按揭泡沫快將爆破?
我向來不會隨便假設人家蠢。一來,人的智力依從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大部份人應該有平均或以上水平,假設人家蠢,純屬毫無根據的狂妄;二來,蠢人的行為可以是無定向風、毫無章法,當人家是蠢材,對嘗試理解事情的邏輯沒有幫助。我傾向假設人人都是聰明、理性,行為受誘因影響,這樣可助我有系統解釋世事。例如警方把環保人士回收倉當作軍火庫,是蠢,還是精(奸)?若視作前者,只是笑話一則;當作後者看待,似乎更符合現況。
《The Big Short》裏炒輸的一群,是蠢材嗎?原著有不少篇幅描述他們的背景,顯示他們絕非豬對手。
電影有一幕,主角Mark Baum為求了解對家想法,跟專門買有毒衍生工具(CDO)的「投資經理」吃壽司面談。這位華人真名叫Wing Chau,名義上是代表投資者看管按揭債券質素,實際上只是應酬客戶的皮條客,投資者看的是評級公司對CDO評級(評級機構本身也是橡皮圖章,評級完全不反映實際風險)。幾年前,他只是保險公司的中層經理,年薪100萬港元左右;當上「CDO投資經理」,一年便賺了2億,等於投胎幾世打工所得。那些「有毒」CDO全部轉售給德國、台灣、日本客戶,他完全毋須「上身」,就算在泡沫爆破後,只是執笠了事,之前賺的大錢仍袋袋平安。
另一例子:大摩明星炒手Howie Hubler的八人團隊,曾為公司賺取近十億美元,相等於公司全年利潤兩成,還不甘於「只是」賺取二千多萬美元花紅,乘機向公司爭取更大賭本和更優厚分賬安排。Hubler比戲中幾位主角更早洞悉沽空機會,早已買入巨額「爆煲保險」(CDS),待市場爆煲便有望贏得數以十億美元暴利。可是,買這些CDS也有成本,就是要在爆煲前定期交「保險金」給對家。為了可以盡量加大注碼,Hubler的精心策略是兼營擔保人,挑選評級最穩健的次按證券,賣爆煲保險給他人,賺點保險金幫補炒本。結果,所謂最安全的CDS,也難逃沒頂命運。大摩單是在Hubler身上,便蝕了90億美元。出事後,Hubler「被辭職」──但仍獲公司補回欠薪一千萬美元。
如果這叫蠢,我一點不介意做蠢材。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