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最暖入心窩莫如煲仔飯。最方便省力的,是臘味煲仔飯。用瓦煲淘好米,在上面放塊出過水的臘鴨,再加一條臘腸、一條膶腸、一片臘肉,飯滾將火收到最小,不到半小時就「飯熟餸到」。食譜多主張把臘味整塊放飯面蒸熟,吃時才切片。我卻喜歡把臘鴨、臘腸等都先切塊才下鍋,油脂及香味滲入飯中,更添美味。
北菇雞煲仔飯也是我的摯愛。我喜歡用雞中翼,因為比例上皮及脂肪較多。雞中翼斬開為二之後以薑汁、鹽、紹酒醃一會,加上冬菇絲及薑絲放飯面蒸熟。熄火後灑一把青葱,澆上生抽、老抽各半,另加少許糖的「煲仔飯豉油」,加蓋再焗十分鐘,再揭蓋時芳香撲鼻,惹人垂涎。
西餐也有「有味飯」。我的意大利籍烹飪老師Marcella認為,諸般意大利菜中最考功夫的是意大利燴飯(Risotto)。先要以初榨橄欖油爆香洋葱和蒜頭,把白米先炒過再倒入半瓶白酒。酒蒸發後逐勺逐勺加入高湯,把米煮開。待火候差不多時,再加上一大塊牛油及一大把芝士碎。燴飯之上,可隨意另加香腸、南瓜、青豆、魷魚等,配成不同風味的Risotto。這「意大利有味飯」的烹調,比煲仔飯複雜得多!
意大利人要求Risotto既要有咬口、夠彈牙(al dente),又要帶點汁水(all'onda,直譯是波紋狀,意思是拋鑊時飯漿汁在鍋中仍能起波浪)。以中國人的標準來說,就是半生不熟。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