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間國企「中國化工集團」(中化工,英文簡稱ChemChina,與香港的華懋ChinaChem,英文名字容易混淆),收購瑞士農藥公司Syngenta(先正達),出價430億美元,轟動國際金融界。先正達以農作物種子研究製造及先進殺蟲藥聞名,據說居於領導前列,美國大公司滿山都Monsanto曾經出價450億美元收購之,遭受拒絕,主要原因是兩大企業的業務有重叠之處,合併成為巨無霸,有產生壟斷性公司之嫌,未易受歐洲美國監管機構批准。實在一點,先正達的歐洲僱員合併後,較易被美國人以「協同效應」為藉口,被送回家「享福」,談判合併時,心裏總有抗拒感,找藉口令合併不成,並非難事。此外,中化工以現金支付,而滿山都以部份股票支付,有財務風險,果其然,滿山都股價由開價日起至今,跌咗近26%。
反之,中化工收購目的在於得到先正達的技術和人才,兩者業務沒有多大重叠之處,先正達的瑞士和歐洲員工有99%機會不受裁員之苦,自然沒有多大抗拒感,但政治上,歐洲先進農化工業(agri-chemicals business)賣給中國,美國會不會反對?原來先正達在美國有生產廠房,北美洲銷售額佔總數四分之一,今年是選舉年,美國政壇可能乘機做文章,以食品供應鏈為國家安全問題,阻止中國國企收購先正達。匯豐銀行是中化工的財務顧問,如此大刁一旦功敗垂成,匯豐的顧問費用本已袋了一半入口袋,豈非要回吐出來,有損顏面?匯豐必定由歐智華、王冬勝親自督帥,扭盡腦汁,為中化工獻謀獻策,務求許勝不許敗。
中國當前是世界「大爺」,收購合併的大財主,走出去併購外國大企業,如1980年代的日本,威風得很。問題是收購容易管理困難,要把截然不同企業文化的中國國企與外國私企融合起來,絕對是世界級難題,瑞士人怎樣才能適應中共黨委書記的領導?中國發改委國資委領導人的意見和政策如何在瑞士科研團隊實施推行?這可能是商學院攻讀DBA的博士論文題目。
國企要動用430億美元支付收購,中國外匯收益或儲備便因此減少430億美元,數目甚大,如何彌補?辦法之一是限制人民到香港碌銀聯咭買保險的上限,每次只限5000美元,如能限制8600萬次,便可填數!數手指就係咁計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