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粒=雨夾雪?霙和霰又係乜?

冰粒=雨夾雪?
霙和霰又係乜?

天文台一直強調,香港多區上月24日是「下雨夾雜小冰粒(ice pellet)」,但根據天文台過往多篇網誌和節目《氣象冷知識》所述,落冰粒可歸類為雨夾雪(sleet);不過廣州同日中午的飄雪,廣東省氣象台也稱為雨夾雪。翻查資料,原來雨夾雪一詞,國際間沒有一致定義。

英國和大部分英聯邦國家,如愛爾蘭、加拿大、澳洲等所指的雨夾雪,是近地面的氣溫仍高於0°C,從高空降落的雪花來不及完全融化,夾雜雨降至地面,呈半透明,仍可看到冰晶,且顆粒柔軟、落地易融,與顆粒堅硬、著地反彈的冰粒不同,又稱為霙,航空例行天氣報告(METAR)代號為RASN。

而美國所指的雨夾雪,定義則較廣,除包括霙外,冰粒(ice pellet)和霰(軟雹,soft hail/snow pellet/graupel)都可統稱為雨夾雪,天文台過往多篇網誌和節目《氣象冷知識》也是採納此定義。但冰粒和軟雹的形成機制與霙不同,首先是高空要有高於0°C的空氣層,令雪花部份融化或完全融化。

以冰粒(METAR代號為PL)而言,低空亦要有低於0°C的空氣層,才可令已部份融化或完全融化的雪花再次凝固成冰粒,落在地面或撞擊物件時會彈起,發出清脆聲音,堆積時通常不會凝固成一塊。

至於軟雹(METAR代號為GS),則是由低於0°C但仍未凝固的「過冷雨滴」,凝結在仍未融化或仍未完全融化的雪晶表面,形成質地鬆脆、易碎、白色不透明的雪粒。霰雖又稱為軟雹,但形狀和結構與雹有很大差異。雹的冰質地堅硬,並呈現層狀結構,通常於雷暴時降下;但霰質地鬆脆,觸碰時易碎,常夾雜冰粒落下。

既然天文台在過往多篇網誌和節目《氣象冷知識》,也將冰粒歸類為雨夾雪,為何不在新聞稿中稱上月24日落「雨夾雪」,而是寫落「雨夾雜小冰粒」?民間氣象網站「香港氣象交流中心」則質疑「是不是因為早前天文台高調否定當天會下雪,『雪』字變成敏感詞所致」,才迴避使用「雨夾雪」一詞。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胡宏俊澄清,天文台只是按實際情況,採取最恰當的形容,「冇話跟美國定邊度嘅標準」,又指節目《氣象冷知識》的解說,旨在向公眾解釋「雨夾雪」一詞在國際間沒有一致定義,並有多個名稱。

記者 李鈺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