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日,習近平出席中央財經主管小組會議,倡議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香港財經週刊《港股策略王》一月十五日有評論說:「很多人聽到『供給側』,搞不清楚是什麼。其實『供給側』即supply/demand中的supply side。」換言之,新中國主席的話,不當做英文來讀,中國人就不可能讀得懂。他不屑說中國語。
查《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supply、side兩字,一譯作「供給」,一譯作「一側」。這就是「供給側」一詞的來源,是現代漢語人用方塊字寫英文的典型例子。但side除了解作「側」,也可解作「方面」。英文的supply side,中文譯做「供給的一方」,意思就清楚得多。但習近平說的,應是整個供給體制的改革,然則說「供給體制」,比「供給的一方」更好。「體制」即「組織制度」,例如《宋書》卷六孝武帝初即位,下詔說要「更明體制,咸責厥成」。
習近平那句現代漢語,譯做中文,應是:「要增加總需求,同時,改革目前供給體制的結構。」堂堂十九字,明白簡潔。但現代漢語以奴顏婢膝師法英文為榮,所以,習近平那句話,其實是英文為骨:We must properly expand total demand,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說起來,你真不能不佩服中共的化簡為繁句法。短短的「同時」兩個字,他們可以變做四個:「在……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