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查找問題的勇氣嗎?(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政府有查找問題的勇氣嗎?
(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過往在任教社會政策課的時候,我常以六十年代末幾次的社會運動來說明香港的政策推動和社會福利服務的發展,怎樣與多次的騷亂和暴動有關。
除了大家熟悉的六七左派暴動外,還有在1966年的九龍騷亂。這次騷亂其實源自於民生問題,導火線就是天星小輪加價而引發多人進行靜坐示威,包括盧麒與現在已經出家為僧的青年蘇守忠等十多人,又發起絕食抗議,那個年代的絕食其實開創了社運的先河,更是對之後多次社會運動的啟蒙。
在靜坐期間有大量的市民前來聲援,警方其後拘捕了蘇守忠等人,示威人士在彌敦道一帶引發騷亂,以石頭擲向巴士及縱火、搶掠店舖、包圍旺角及油麻地警署並企圖放火等,示威更蔓延至其他地區,並引起大量的傷亡,港督戴麟趾最後需宣佈香港宵禁及出動英軍平亂。
戴麟趾在騷亂後一個月宣佈委任首席按察司何瑾爵士、香港童軍總會香港總監羅徵勤、香港大學前任校長賴廉士爵士,以及律師黃秉乾組成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去調查騷動成因。

改變高壓 吸納民意

在委員會的聆訊中,已故的葉錫恩女士以證人身份指有警察煽動騷亂,藉此讓警方出動武力,可見任何年代和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像德國國會縱火案一樣的自編自導演出。委員會其後發表調查報告,指出有理由相信示威者是基於經濟上遭受挫折,社會貧富懸殊而引起騷動。報告同時指出政府與市民出現隔閡,若政府不分析造成不滿情緒的原委,將來可能促成騷動,因此建議政府設法開闢與民眾的溝通渠道,並增進公務員與市民之間的接觸。
港英政府接納了委員會的建議,除了舉行夏令營、青年舞會以消弭青年的精力外,還透過各個理民府去收集市民意見,亦透過地方行政改革以增加公民參與。當時政府知道高壓不能令市民信服。所以政府的改善措施的啟動,創設出不少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令市民增加了「香港人」的意識,去真心的熱愛這片土地。
五十年前香港政府處理問題起碼比現時高章得多,他們沒有一味只譴責暴力,反而思考問題在哪,並回應市民所求。自回歸以來,我們見到一幕又一幕的推卸責任,政府沒有反思出了甚麼不足,更甚的是梁特上場後,政府官員有權用盡,幾年間市民怨聲載道。筆者重申反對暴力,但是一味製造敵我矛盾和衝突,將會物極必反,有人自焚的一天或會在可見的將來發生。
梁特政府,你有勇氣成立一個有公信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去查找社會問題的主因嗎?

馮志豪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