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前,有一位設計師製作了一張宣傳單張,介紹一個名為「巧.岸居」的豪宅。顧「名」思義,這張單張其實是作者對香港的所謂豪宅的一次諷刺之作,設計師更在其設計裏用瓦通紙造了一個備有家具的示範單位邀人參觀,由於像真度頗高,不少「岸居」人驟看竟以為真有其「宅」。
這個反諷廣告嘗試,在網上廣為流傳,《100毛》見獵心喜,馬上進行二次創作,為一地產代理用同一手法橋段,設計了一個名為「臨.海𥧌」的網上遊戲。
地產代理的遊戲推出後,網民有人批評《100毛》不單「偷橋」「抽水」,更是為地產公司服務,與「巧.岸居」原作的意圖恰好相反;但亦有《100毛》的支持者認為批評政府、建制以至中共的獨立傳媒憑創意取廣告求自立無可厚非。
近年敢於發聲批判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傳媒備受打壓,廣告商政治掛帥,同業常用的廣告收效評估及挑選準則全部棄而不用,《100毛》仍屬初生之犢,網民對之額外寬鬆留情亦應是人之常情。《100毛》旗下的毛記電視早前搞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其實已反映了這個網民特別是支持者的「偏私」傾向,因為當晚不論台上台下都肆無忌憚地對節目的贊助商一再由衷感謝稱讚,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廣告商與觀眾關係,而事後網民對廣告贊助商的印象更能保持不墮,即使有環保團體舊事重提意圖「節外生枝」,也不能掀起任何餘波跟進。
由壹傳媒到《100毛》,一方面為港人發聲,另方面亦需港人的經濟支持,否則即無以為繼。《100毛》絕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反之它甚至比傳統傳媒有更大的自由去招攬不同形式的廣告商和以不同的方式收費,藉此增加別人所取不到的收入。
除了上述取材自「巧.岸居」的二次創作,《100毛》最近還特別為一家快餐店以「每周冠軍歌曲」的形式創作了另一次宣傳攻勢,效果相當不俗,這種利用《100毛》獨有人才與創意優勢去協助客戶構思廣告的服務,過去傳統傳媒也有提供,但《100毛》卻有更大的空間和客觀條件,去做到能人所不能。
傳統傳媒批評小器的財團壟斷、政府無能或建制專橫,廣告收入即會「立竿見影」,涉案的傳媒廣告部縱有千百專業理由也難力挽狂瀾;但《100毛》卻有可能自圓其說,甚至是成功游說被批評的一方利用同一媒體去「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網媒(如毛記電視)以至以年輕人為對象的紙媒(如《100毛》)都有同一個特點,就是觀眾與讀者記憶的短暫與喜惡的變化不定。今天即使遭人批評,當事人若能處理得當,不單可以防止問題的延伸或擴大,甚至有望扭轉乾坤,把問題由大化小,由小變無。
訊息表達以創意為上
要化解網上爭議或風波,有幾個基本原則,一是訊息表達必須以創意為上,純擺事實講理據不會有太多人感興趣,更不會廣傳,必須做到人人都欲得而知之及見之;二是在甚麼地方跌倒便要在那裏再站起來,不可能另覓爐灶自說自話即可解決問題;三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針對及凸顯對方的弱點與不足,令自己不致成為被欺凌的對象。《100毛》的團隊一向善於找出公眾最感興趣的議題焦點,然後以最「過癮」(到肉、抵死、易傳)的方式表達;如果他們以同一套路為廣告客戶構思宣傳或排難解紛方法,收效縱使未必有絕對保證,但感興趣意欲一試的人還應會不少(有人願意贊助前所未見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便是一例)。
在網絡搞廣告宣傳,絕不會追求長期潛移默化的效果,只會追求一陣的光輝,但這光輝可以極度璀璨(例如全城洗版)。在網絡也不易建立甚麼長期企業形象,因為總有不同的聲音和相反意見,令宣傳建立的印象與好感對沖。《100毛》以至毛記電視的生存及發展空間,既建基於它對社會的批判能力,更視乎它能否協助廣告商「撥亂反正」,這個看似矛盾的角色,如果能有效地運用,應有無限可能。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