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度身咁High Tech半分鐘搞掂!

3D度身咁High Tech
半分鐘搞掂!

香港裁縫業遠近馳名,不少歐美遊客甚至將身訂造西裝列入行程。惟隨老一輩因年紀老邁退休,有經驗師傅已買少見少。有本地西裝店研發立體掃瞄系統,半分鐘即可製成全身3D模型,方便裁縫隨時比對之餘,亦減低因經驗不足造成的尺寸差異,令訂造西裝品質更一致。但有入行逾50年手工旗袍師傅稱,親身觀察客人體態如「有高低膊、寒背」,比尺寸準確更重要,「我只要6個數字,其他全部自己因」。

記者 佘錦洪

再「麻甩」的男人,總要有一套筆挺貼服的西裝傍身。西裝店Gay Giano負責人李諾軒(Matthew)本身從事時裝生意,一直看好訂造西裝市場,「你唔需要迮咁多貨,慳返存倉租金」,但因專業裁縫不足一度卻步,「本地老師傅唔多,每個又有唔同手法,如果要做大擴張,點樣令兩間舖都係一致呢?呢度有困難」。

年前Matthew偶然接觸到立體掃瞄設備,發現可解決不同師傅因技術及經驗導致的差異,於是著手投資開發全新掃瞄系統,前後前後共花8個月、投入7位數字資金。因度身數據最終要交由裁縫落手製作,他指最大難度是與老師傅溝通,一邊要解釋新科技不會取代他們的地位,一邊要找出最適合的應用方法,笑稱「淨係氹佢哋試用都搞咗好耐」。

Matthew指顧客要完成度身程序簡單,只需換上店內提供的即棄緊身衣物,站於度身房的指定位置,前後共14台紅外線鏡頭即會進行全身掃瞄,30秒後自動輸出仔細的3D模型,無需用量尺,「一嚟唔洗咁尷尬,二嚟店員可以集中返喺款式等嘅溝通上面」。

習慣新系統以後,Matthew稱裁縫們認為方便製作流程,「有咩唔啱可以即刻對返個Model,客人唔喺度都可以度到身」。他指有中東、美國投資者正與他們接洽,日後或於海外設立分店,下一步會研究在模型模擬布料材質,「以後度完身馬上就見到件衫嘅效果」。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有些傳統卻是五十年如一日。15歲隨親戚由江蘇來港拜師學藝製作旗袍,現年68歲的殷家萬一做就是50年。已屆退休年齡的他每日在佐敦寶靈商場的舖位中,一針一線縫出件件手工精美旗袍。舖位狹窄,一邊則堆滿客人帶來的布料,另一邊放滿用來為布料裙邊的碎料,連放椅子位置都欠奉,下午一時開門站到晚上七時,「企慣咗唔攰嘅,唔企用唔到力,搭車咪坐吓囉」。

看着訂單上的手寫打碼字,殷家萬主動問:「你睇唔睇得明?」桌上面的熟銅製漿糊刀、刻有唐呎皮軟尺,件件都是古董,「而家都冇人用,有錢都買唔返,之前跌咗把尺,呢個都係求人讓畀我」。

殷家萬表示,當年因戰亂不少有錢人走難來港,「就算要申請去外國都要幾年,啲阿太全部要做新衫」,帶動製作旗袍市場。但時移勢易,現時旗袍需求低,只有上年紀或喜慶時候會穿,學師時間長但賺錢卻不多,懂手工旗袍的裁縫師傅買少見少,「個個都退晒休唔做啦」。

要造出一件旗袍,熟手如殷家萬都要花30至45日。殷家萬稱度身僅需要度上胸、小腰、坐圍、領口、手臂、手長共6個位置,「其他全部自己因就得,做得熟就知道要幾多」。若有科技幫手製成立體模型會否更佳?他稱自己不懂電腦,但指造衫最重還要留意客人體態,「有無肚腩、高低膊、係咪寒背全部都要寫低,咁先可以幫佢造到啱嘅衫」。

殷家萬每周會到裁縫中心教授一節旗袍製作,但一門手藝至今仍未覓得傳人,亦無打算收學徒,「失傳咪失傳囉,一雞死一雞嗚」。他指時代會進步,衣着文化會隨之改變,即使是旗袍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而家有啲上身係旗袍領,下面係其他啲裙擺,呢啲留返畀啲後生去發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