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天過海」的饅頭 - 李碧華

「瞞天過海」的饅頭 - 李碧華

中國北方主食是麵條和饅頭。點了一桌的菜,人人拿饅頭就着吃。這樣還可以,若光吃饅頭很悶。
在台見到新書:《愛,就是饅頭夾蛋》,跟台灣朋友說起,對方道:「那是因為你沒吃上好的饅頭吧。」
其實這種原始、簡單的食物,材料是中筋麵粉、酵母粉、泡打粉、少量糖鹽,有人還不愛加油。自己做當然不虞市面上買到的,有膨脹劑漂白劑防腐劑,但發(醒)麵和蒸的過程,要掌握得準確。
「半小時就行了。」朋友還自誇:「鬆軟好吃,亮眼又有彈性……」
我才不講究什麼芋頭、牛奶、抹茶、玉米、雞蛋、紫薯等,各有顏色。不過對於典故還是有興趣的。我常以為饅頭無餡,有餡的是包子。原來最早的饅頭有肉餡,而且不是人吃,是祭品。
三國時蜀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擒孟獲平定南蠻,過江受戰死冤魂所阻,根據習俗須以人頭祭祀河神求降福懲魔,他不忍殺頭,遂命人以白麵裹牛羊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還命名為「瞞頭」,即欺瞞神明之假頭,另有一說命名「蠻頭」,喻蠻人之頭。當時有肉餡,直至北宋才出現「包子」一詞以區別。不過有些老百姓仍稱無餡的為「白饅頭」,肉餡的「肉饅頭」、菜餡的「菜饅頭」,真夠固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