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少女做義工 為難民送暖

反叛少女做義工 為難民送暖

【本報訊】坐牢的父親是賭徒兼毒販,母親是嚴重精神病患者,生於破碎家庭、成長於兒童之家的林玉珊,曾經反叛𠝹手,想過輕生。初中時她加入義工組,跟同學到街市拾剩菜,送暖給長者,「第一次感受到快樂,搵番自己」,遂踏上義工之途,更衝出香港到馬來西亞為難民義教,「見得多呢個世界,覺得自己好渺小,更加想為社會做更多」。

一班香港義工大使與馬來西亞專責協助救災的民間義工團交流。

到馬來西亞義教英文

念中五的林玉珊跟另外19名義工大使,去年12月前往馬來西亞交流,到訪救援義工隊、民間義工團及社福機構等。她最難忘第一次接觸難民,來自緬甸、印度等周邊國家,「佢哋唔敢開放自己,心靈都未過渡到」。在缺乏教材和人手下,她與當地義工為難民兒童義教英文,「更加睇多咗呢個世界」。
義工陳俊羲在義教時,也想起滯港難民的情況,發現兩地政府對難民及其家庭的支援很少。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討處理免遣返聲請,特首梁振英稱有需要會考慮退出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對於應否收緊酷刑聲請,陳俊羲說難作評論,但認為難民也是有需要幫助的一群。另一義工劉珊珊也說,「作為一個義工,我哋幫人,係因為佢係一個人,唔係睇佢係乜嘢國籍」。
劉珊珊小四時父親中風,母親要照顧家庭無法工作,小時候一家五口要申領綜援,「細細個已發現社會幫助我好多」。
她初中開始做義工,回饋社會,現投身職場,也擔任義工組長承傳薪火。到訪馬來西亞,她最記得協助當地救災工作的民間義工團的領袖教誨,「做義工要有心」。陳俊羲也說,當地義工自發性高,「好有heart(有心)」,大學更鼓勵服務研習。
社署自2000年起推行「傑出青年義工計劃」,每年選出約20名16至24歲的義工大使到海外交流。在天水圍念書的林玉珊首次參與計劃,希望代表天水圍到馬來西亞推廣義工服務,「好多人覺得(天水圍)係悲情城市,但一定唔係」。她說以前自我形象低,沒信心,但當送菜給長者,跟露宿者接觸,「你會願意分享更多,願意不再自卑,好想用自己能力去幫人」。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