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年與被拜年 - 林夕

避年與被拜年 - 林夕

農曆年前後有諸多習俗,應該說,是現象,就是大家都很忙。之前人還在臺灣,距離過年還有兩個禮拜,跟朋友說:那人還沒約到麼?我要回香港了喔。
朋友說:過年前,沒有人有空談這些事了。
我以為是為籌備臺灣很流行的尾禡,或者是生意上要結帳之類,但再想想,那人是一名阿嬤,職業是打理家務,籌備過一個年,真比籌備尾禡還忙?
朋友即時當我海歸洋人辦,沒好氣的跟我解釋:打掃房子呢?辦年貨呢?
多餘,我怎麼不曉得,不過,屋子能有多大,一天不就整理好了?又不是搬家。年貨,嗯,雖然我早可辦可不辦,買新衣襪,平日有需要便隨緣添置,早不流行除夕子時換新睡衣了。還有什麼?年花、填滿一個全盒、預備利是、揮春,即使網購沒情趣,在超市一條龍不就完事了?
朋友說:沒那麼簡單,如果要過一個符合傳統的年,考究多着呢,怎麼能一次搞定,很忙的。可能香港真的比較靈活無所謂,反正許多人索性避年出外,視習俗如浮雲。
說到習俗,朋友說,我們這邊初一初二留給親人,然後朋友同事之間會排在後面。我問,要這樣嚴格?朋友說,也不一定啦,習俗而已,自己方便而已。當然,令人忙上加忙的習俗,是年初三所謂赤口,說不宜拜年,否則,初三見面,親友分外眼紅,會吵起來的。好,若要守俗如玉,農曆年是會忙出病來的。一般上班族,初四便恢復正常,赤口怕結怨,那跟家族以外人士拜年,則要下班後狂拜,比上班還累,若僅為禮儀,大家又何必互相牽累?
幸而港人素以效率馳名,不按章拜年,以前就見識過朋友一日走訪十多個目的地,比選舉拉票更敏捷。可這樣又何必?恭喜完、問候一下,已經唔夠時間、唔知講咩嘢好,精心預備的年花等物事,不知為誰人作嫁衣裳。
上班族又難得有長假,可以從容飛歐美非洲好好放空,難得連續三天有薪假,前後多補幾天就可以成行,就為了習俗?親朋戚友若能有同理心,有協議,平日無事常相見,以免集中這幾天拜與被拜,拜得心不在焉,豈不皆大歡喜?
越來越多人避年,都是為習俗所迫。堂堂華人最重要節日,搞到要避年避年,多難聽,以前重陽才要避禍上山登高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