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來酥潮曲奇 - 鄧達智

旺來酥潮曲奇 - 鄧達智

太子曲奇餅,過去數載年慶必備,猶如老日子裏媽媽寄到北國慰我唸書歲月寂寥年節必備丹麥藍罐曲奇,望窗外白雪皚皚,一次吃上三分一罐、甚至一半,痛快!
今時今日,縱使有食趣,哪敢放肆?
不過、過年嘛,諸事放手,捧着一年比一年更美味、奶油與果仁調校恰到好處,食落不見乾爭爭也沒有油淋淋,八味一罐太子曲奇,對着電視機看我的電影,一套接一套,一天一罐,還好年假只有四天!這曲奇餅在香港發揚光大,已成本地手信幾乎 Number One,讓人聯想起台灣之寶:鳳梨酥。
鳳梨酥與星馬一帶賀年旺來酥,同一源頭?
相信就算不是,也關係密切。
黃梨?黃奶?
一直弄不清楚南洋閩南人、客家人如何叫菠蘿,卻了解用菠蘿肉做成的小餅在農曆新年期間叫旺來酥,取發音上的意頭好,不單止,賀年擺設,家居、商號當眼處,直截了當放個大鳳梨,祝願人人旺財發達。
遙遠歲月,漂洋番邦謀新生活,非為貪財,旺財使命純實際需要,有財表示生活安定,得空間盤算回家返唐山見爹娘。
世代轉替,回歸唐山早成歷史,唯旺財,毋須嫌小。
從慶年新歲麵粉小餅演變鳳梨酥,成為台灣一支經濟生力軍,前人勢估不到。這發財軌跡也非朝夕,猶如羅馬、長城匯聚歲月力量,今天朋友台灣行(那麼近、心境與地域同,去台灣對不少港人絕對密過去柴灣、荃灣。曾經乞人憎藐視遊台灣兼大鑼大鼓諸友:怎算旅行?打個白鴿轉把啦,還好意思放上 facebook 大吹大擂?)
童年歲月,父親至喜歡玩樂台灣,政治取向大道理,風花雪月至實惠,每次回家幾乎必買新款塑膠拖鞋並鳳梨酥。
乾乾的咬下滿口麵粉甜甜以冬瓜蓉為主的內容,一塊也吃不下,連帶一系列名為酥的食物,全抗拒!
變化來自三重羅撒的出品,朋友老遠跑去買來道別送我,轉型以曲奇奶油餅皮,冬瓜蓉減少回復菠蘿肉,自此知我者過大海(當然不是澳門)必帶回鳳梨酥。
羅撒、是否仍然?
難料。
重要不在舊情老品牌,舊的不走新的不來,重點: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