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運動人生】
迎猴年,武打電影看得多,今次一於講一講猴拳。在香港,有套包含猴拳元素的武術,不經不覺,在港已有超過80年歷史,它叫「大聖劈掛門」,顧名思義取自齊天大聖。提起大聖,想起《西遊記》的孫悟空,早前有位大聖劈掛門第三代傳人,踏足黃大仙花果山水簾洞,在齊天大聖的地頭挑機,使出多招大聖劈掛拿手好戲迎猴年,那刻,我彷彿看到孫悟空的身影。
挑機者叫李飛標,今年60歲,年少時的那些年正流行擂台搏擊,當年他只有19歲,年少氣盛,心雄雄盼習得一身好武藝,從而一試身手參與搏擊比賽爭取佳績。在父親也是學大聖劈掛的情況下,他順理成章隨「大聖劈掛門」第二代傳人、有「猴王」之稱的陳秀中宗師拜師學藝。留在拳館時間越久,對拳術興趣日漸濃厚,結果一學便學了41年至今。1987年,他更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李飛標國術體育會」,弘揚大聖劈掛。
李飛標起初習武並不順利,初學時即使如何勤練,總是揣摩不到猴拳神態,「耍出來總是硬邦邦的,不知道怎樣才可以表現得靈巧一點。」猴拳想打得好,陳師傅就教他一招──模仿猴子生活。師傅叫到,徒弟當真到當時被稱為「兵頭花園」(即現時的香港動植物公園)找真猴子,觀察其生活動態,包括如何跳躍、如何打架,每個動作神態都一一記在心中,「我估我至少去了二十次公園看馬騮,看馬騮聽到聲音後頭部如何轉向、表情如何變臉等等,後來總算應用到耍猴拳上,動作演繹得更好。」
【大聖劈掛過兩招】
大聖劈掛=猴拳+劈掛拳
大聖劈掛是否即是猴拳?原來只答中50%,據李飛標解釋,大聖劈掛其實包含了兩種功夫,一是猴拳,二為劈掛拳,因創派祖師耿德海的這套拳術,師承兩個師傅,一是陝西人寇四的猴拳,二是隨父耿榮貴學習而來的劈掛拳,耿德海其後將所學武藝重新整理,創出把這兩套拳法合二為一的大聖劈掛門,「猴拳本身是一套既靈活又貼身的功夫,劈掛拳則是一套長擊遠打、強而剛勁的功夫,將兩套截然不同的武術融會貫通,就是剛柔並濟的大聖劈掛。」
1930年代,耿德海應邀從北方南下廣州,再輾轉到香港推廣拳術,自此在港落地生根,發揚大聖劈掛門,「當年很哄動,稱為『五虎下江南』,即有五位武術名師從北方遠道而來,到廣東一帶推廣武術。」耿德海就是五虎之一,其後在中環石板街成立「民眾國術社」教拳,教了超過40年,門下弟子陳秀中就獲嫡傳弟子名義傳承大聖劈掛。
黃秋生、錢嘉樂均為「猴王」門下
可能大聖劈掛動作利落灑脫,加上同門師兄陳觀泰於1969年在新加坡參加東南亞國術邀請賽獲得輕重量級冠軍,其後成名獲邀加入影壇,自此40多年來,逐漸吸引到不少本地娛樂界人士拜師學藝,如影星黃秋生、錢小豪和錢嘉樂均為門下弟子,陳秀中本人更於1974年在電影《猴拳寇四》主演寇四一角,至於藝人冼灝英,便是李飛標的師兄。李飛標成立體育會傳授大聖劈掛,今年踏入第二十九個年頭,跟他習武的徒弟數以千計,隨着社會變遷,相比八十年代初他教徒弟武術,有感那年頭的徒弟更認真,「現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習武變得不再積極了。」
大聖劈掛2014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令李飛標大感欣慰,能夠列入非遺清單,足證這項武術是值得保留的文化,現時他會到中小學校或社區中心,藉興趣班繼續推廣大聖劈掛,學員年紀最小僅5歲,他有感而發:「想了解透徹一門功夫,可能投入一生人的時間都未必能夠熟練,現在我希望透過教授拳術,令新一代小朋友掌握武德的精神,領悟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若學藝沒有德行,那只會成為一台破壞機器。」
鳳德公園西遊記
今次李飛標師傅耍大聖劈掛的地方,其實都與大聖爺有關──黃大仙鳳德公園是一個以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為藍本的主題公園,於1995年落成,耗資4,900萬元,佔地1.1公頃。公園共分五個主題區,場景圍繞《西遊記》的故事世界和情節,並設康樂、休憩設施和亭台樓閣。
記者:余 瑋
攝影:劉永發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漢榮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