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有個馬騮山,馬騮山上有歷代猴王爭霸故事,其實現時在這裡稱王稱霸的猴王並非「原居民」,一切要由1910年說起。當時,港府在金山興建九龍水塘,因山上生長牛眼馬錢樹,因馬錢果有毒,為怕果實跌落水塘影響水質,英國人從印度引入喜吃馬錢果實的恆河猴,保護水質。其後又指有人於水塘落成後放生10多隻長尾獼猴,以及「西藏短尾猴」(又稱「藏酋猴」),各式猴群在水塘生活,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猴子王國,加上猴子無天敵,猴群數量得以幾何級增加。
猴王性格夠兇惡,原來亦有樣睇,除了體格夠強壯,特徵是紅色面部及臀部,而且顏色越紅,代表越強壯,生命力越頑強。
查實,古時香港亦有猴群,1819年出版的《新安縣志》已記載本港有猴子聚居,1870年英國科學家Robert Swinhoe更將本港猴群界定為獼猴,踏入20世紀,九龍區急速都市化發展,開山鑿路工程頻繁,導致本港土生野猴絕迹。
九龍水塘落成後,恆河猴及長尾獼猴正式落戶香港,一百多年後的今日,金山上的馬騮已演變成恆河猴及長尾獼猴的混種,平均壽命22歲,牠們除愛吃有毒的馬錢果,還吃黃牙桔、樟樹、大頭茶樹等樹葉及果實,有時更吃泥補充礦物質,當然還有市民留下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