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生代苦學六年蒸出隱世圓籠茶粿

客家新生代苦學六年
蒸出隱世圓籠茶粿

【本報訊】過年總會吃年糕應節,屬於客家人的傳統年糕「圓籠茶粿」,卻瀕臨失傳。西貢鹽田仔客家人新生代陳家傑,眼見家傳美食瀕危,決意回歸荒島苦學6年,做出原味隱世的圓籠茶粿。明天大年初三,他更按照傳統,免費與鄉親及港人分享。
記者:林社炳

陳家傑說,客家文化有逾200年歷史,父輩早在他出生前已遷離鹽田仔。他多年前參觀客家文物,看見蒸製圓籠茶粿的竹籮,很想嘗試蒸製這種幾近失傳的客家年糕。他幾經努力才找到山貨店的師傅,替他編織了10個圓籠茶粿蒸籠。
農曆新年前,傑仔母子和幾位義工,回到鹽田仔荒廢幾十年的祖屋,在曬場拿來幾個大盆子,倒入糯米粉和粘米粉,按比例開水、加糖,合力調校攪拌成粉漿。傑仔在蒸籠鋪上一層雞皮紙,細心把糭葉逐一鋪滿蒸籠,拿起穿麻袋的粗針,穿針引繩把糭葉與蒸籠連結穩固。
陳家祖屋廚房的大鐵鑊和爐灶尚算完好。義工蹲在灶前,把拾來的枯木乾柴,生火燒熱鐵鑊備用。傑仔則在鐵鑊加上木架,放置蒸籠。傑媽負責把調好的粉漿,逐一順序攪拌,傳遞給傑仔等人合力把粉漿倒進蒸籠。傑仔說,水份量拿揑不準,蒸粿的粉漿膨脹會瀉入鍋裏。

陳家傑經歷多次失敗後,終做出瀕臨失傳的客家圓籠茶粿。朱永倫攝

用柴火蒸15小時

傑仔經歷多次失敗,主要是工序做不好、米量不準確,蒸粿時粉漿四溢,蒸鑊全是粉漿。過去試用竹架,蒸粿時承受不了重量,茶粿墜進水裏報廢,不斷嘗試了2年才成功。他說:「一隻咁古舊嘅茶粿,用柴火燒足15個鐘,呢份感情同市面買到嘅年糕,肯定好唔同。」

與鄉親義工分享

今年他加碼做了3隻,其中1隻由中文大學學生蒸製。年初三會按照傳統,第1隻上午會分發給回鹽田仔拜年的鄉親和義工;第2隻請村長免費分給到鹽田仔的遊客;第3隻年初七會分發給西貢長者。
同是客家人的徐月清說,客家人過年做的圓籠茶粿就是他們的年糕。她年幼時看過家人合力做圓籠茶粿,曾問長輩,圓籠茶粿跟一般小茶粿的味道差不多,為何要那麼辛苦,熬更抵夜蒸大茶粿?答案是祖先傳承下來,客家人經過不少苦難,每逢農曆新年,有能力用三斗米做出圓籠茶粿的家庭,要與別人分享。她說,今時今日好慶幸有陳家傑這種後生仔,願意傳承圓籠茶粿的責任,大家好應該支持他。
義工芬姐慨嘆,很懷念童年家境清貧,特別珍惜過年家人合力製造的賀年食品。今天物質豐富,甚麼都能買得到,卻失去傳承這份親子合作團結精神。她認為政府應與民合作,活化傳承老香港失傳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