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什麼都叫「文化」。中國農曆新年最講「文化」:過年貼春聯、買年畫、吃臘八粥、謝灶君、放爆竹。身為中國人,總要有所謂「身份認同」,對吧?「身份認同」來自文化。然而過年在香港,除了儍逛街,尚有何「文化」可剩?過農曆年,一樣「文化」也沒有了,那麼還「中國人」個屁呀。
中國農曆年如果沒有了文化,除了三兩天假期,就完全是空白的「節日」了。為什麼你身為中國人,要一樣一樣全部淘汰中國農曆年的「文化」呢?
農曆新年消失的習俗,其中的放爆竹之淘汰,最為可笑,因為是所謂的「港英」在一九六七年的暴動之後予以剝奪的。這一點,是自己犯賤了,因為愛國同胞想造英女皇的反,失敗了,英帝國主義者一生氣,立例禁止中國同胞過年放爆竹。但是英國人撤退,按道理「回歸」十八年,中國特區政府應該為中國的新年爆竹文化「平反」,高高興興地恢復的,對不對?但從董伯到梁振英,對於禁止爆竹的無理英例,無人敢掛串大紅袍鞭炮「當家作主」,噼哩啪啦的「吐氣揚眉」,乖乖的一句不敢吭聲。英國人的餘威猶在,所以每年年初一,看見香港沒有爆竹的靜默,一年一度,我敬佩當年果斷廢此中國文化的前港督戴麟趾。
農曆新年的習俗,全部來自農業社會,今日進入了美國蘋果手機時代的你,當然覺得很厭煩。謝灶君,要將麥芽糖塗在灶頭底,據說要Sweeten the mouth of 這個上天稟報玉皇大帝的小神,賄賂一下,以免灶君「篤灰」,這就是中國人打小報告的「文化」。告密陷害、背後說壞話,連過年也不休息,此等Chinese culture,你問問英國留學回來的小鬼妹梁齊昕怎麼看?Shit, isn't it ?
還有就是所謂的拜年了。不經邀請,忽然間攜家帶小的摸上人家的門,說一句恭喜發財,圖的是幾個小孩的利是錢。完全是不速之客,不尊重主人家的 Privacy,怪不得越來越也沒有了。
這也不合時宜,那也老土,過農曆年,反省一下,還有什麼節目?所以,做中國人,不要成天都嚕囌這也「文化」、喧嘩那也「愛國」,做中國人,除了Shopping和去日本,早已沒有了「文化」。年初二,講這些,當然有點掃興,但我是一個很討厭連蹲廁和強姦,也可以講成是中國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人,今日的專欄,哈哈,就當燒了一串大紅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