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媽媽煎堆怎過年 - 鄧達智

沒有媽媽煎堆怎過年 - 鄧達智

煎堆當然可以買回來。
沒有媽媽親手做的煎堆,我們中間沒人有膽量承擔,說一句:沒有媽媽的煎堆,好,由我上!
誰人敢膽頂硬上?
表面煎堆不過糯米粉、粘米粉、芝麻、糖、水混合粉糰,放到油鑊炸至粉糰中空部分的空氣遇熱膨脹,即成球狀煎堆。
然而煎堆不止零食咁簡單,它是家族延續的象徵,外形顯示石榴多子,也亦慈菇椗──男性生殖器。
祖母、母親在我們身邊的歲月,年近,一切應年品物、食物採購或自製得七七八八,就是再費時間、需大量人手製作的炒米餅也在冬至之後絡繹不絕女眷親友前來加入整餅陣營,用上前後十多天完成。然而整餅過程沒什麼禁忌,兒童奔波嬉戲,略長我們更需幫助磨糖、搥餅、加柴補火。
過年前幾天弄煎堆是另一回事。
猶如一舉重要宗教儀式,少不更事兒童盡量不讓在場,能參與者,例必成熟、非13點類別,只怕無厘頭說錯話,衝撞了神靈、大吉利是!
朋友慕名求嚐,尤其只此一家雞蛋菓仔(秘製雞蛋內衣煎堆)母親指明,歡迎來吃,須坐廳間,不得入廚房觀看製作過程,就怕他們犯禁說錯話。
媽媽生前炮製一應傳統食物不單了得,鄉里間傳頌不已,炒米餅、柴火年糕、蘿蔔糕、茶菓、手粉、五月糭……那時怎知母後逢年節思懷不斷?父親好運,離世前,母親從加拿大回港幾乎天天給他弄他喜歡、她的拿手好戲。
油角、芋蝦,大姐、弟婦甚至印尼姐姐的產品都可以解解饞,但煎堆?都怕製作出狀況,搞砸好意頭,寧願從巿場買回來應節,讓只此一家媽媽煎堆成為鄉野傳說的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