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每年看電視直播搶頭炷香,期待夏蕙姨以不同生肖造型亮相,竟有種莫名親切感。黃大仙祠見證黃大仙區95年變遷,身為街坊的我眼見昔日龍翔中心被消失,裝修後與黃大仙中心合併,喚作「北館」、「南館」,內心一直翻騰,甚麼南北館?我只想要回原本兩個小商場的小店。現在真正屬於黃大仙的美味,要跳出商場才找到,就讓我們遊一遍黃大仙,看看道長吃甚麼,尋找街坊心中的美味。
一般人印象中的道長,就是港產片裏的道士形象,總是留着長長鬍鬚,手執塵拂、長劍,以驅鬼為業。其實今時今日在黃大仙祠的道長又是怎樣?「我們全部道長都是義務,每人都有份正職。」本身從事製衣業的黃植煒,自小受做道長的舅舅影響,接觸道教多年,13年前正式入道,成為嗇色園子弟,道號「植知」。
相傳道教祖師老子吃素,不過此素非彼素,並非如現代素食者般不吃肉,而是吃得清淡以養心性。植知道長解釋,道教並無規定一定要茹素或戒吃甚麼,但在每個月不定期的「懺拜」之日都會守齋一天,如有大型科儀(道教法事)會守齋七天,「守齋意義是清空五臟六腑,向神明表示誠心。」他本人戒吃牛逾三十年,「因為牢字從牛,獄字從犬,故不應吃牛肉和狗肉。」道長是資深道士的尊稱,以前要做道士不易,就算你醉心道學,最少都要由一位道長動議、兩位和議,才有機會參與培訓和考試,過五關斬六將,不過近年嗇色園公開招募道長,只要是成年男性就可報名,通過面試可修讀禮教、經文等課程,考試及格就可成為道士。現代道士除不用吃全素,還可結婚,生活與一般人無異。未成年人士不可報名參與道士選拔,不過今年9月黃大仙祠將舉行大型「上契結緣儀式」,現已接受3至16歲人士報名,男女均可與黃大仙上契。
擔擔麵老店 手打麵條不下鹼水
要數道長們的首選飯堂,非「詠藜園四川菜館」莫屬,菜館有「詠藜園」三字,很多人都知道它與1947年在大磡村賣擔擔麵起家的那間詠藜園有淵源,卻不知道具體關係,又有人以為它是黃埔詠藜園分店。其實這裏的主理人楊郭美治是詠藜園已故創辦人楊殿湖的第二任太太,1989年於鳳凰新村自立門戶,2000年由楊家第二代長媳主理的大磡村原店因清拆搬到黃埔已是後話。
菜館扎根黃大仙至今27年,楊老太強調與黃埔詠藜園是各有各做,不是分店形式,但笑言「絕無不和、分家」。此店招牌菜是擔擔麵,賣點是手打,研發配方的已故打麵師傅譚雙良,只有唯一一位入室弟子,就是老闆的次孫志強,近年志強幫嬤嬤打理菜館,每早親自手打百斤麵。麵條每早新鮮打出來,故不用下鹼水,彈牙爽滑有蛋香。湯底方面,是熬了數小時的豬骨湯湯頭,很多人以為擔擔麵湯底一定有花生醬,其實不然,是芝麻醬加花生碎、辣油、醋等配料。
與植知道長甫坐下,掌舵人楊老太就笑問:「道長不是吃齋的嗎?」看來真的十個有九個都會以為道長要茹素。不過店內確實有提供全素的菜式,例如素餃、素包、素菜湯麵等。素餃是道長們要守齋時經常吃的一道菜,餃子內餡是冬菇、白菜、紅蘿蔔等,連油都用菜油,不用豬油。不時有客人要點全素的擔擔麵,廚房都有求必應換湯兼不放蝦米。小菜館低調,平日幫襯的大多是街坊客,難得有點名氣仍不乏人情味。
詠藜園四川菜館
黃大仙鳳德道15號
低調涼茶舖 絕頂滑溜豆腐花
在詠藜園同一條街,有間非常不顯眼的舊式涼茶舖「天然堂」,飄出苦茶味。小店經營了30年,街坊讚不絕口,但老闆非常低調,拒絕不少訪問,今趟仍堅持不上鏡。道長來此,卻不是吃龜苓膏或飲涼茶,而是來吃甜品。這裏的杏仁豆腐花口感像果凍,植知道長每吃一口都忍不住高呼:「非常之滑溜。」淡淡豆腐香帶點杏仁香,即使平時不喜歡杏仁味的我也一口接一口。每碗$10好抵食,道長笑說:「這個冬天雖然凍,都還是忍不住要來吃。」
天然堂
黃大仙鳳德道51號
冬菇亭夜茶 點心即做夠新鮮
講地道香港風味怎少得冬菇亭?通宵營業的「醉和里」凌晨2時開始供應夜茶,所以每晚午夜12時就開始做點心,保證新鮮,最受歡迎是懷舊鵪鶉蛋燒賣和雞紮。說得對,有鑊氣小炒和港式雞煲,才算得上冬菇亭,所以醉和里的招牌菜是曾於飲食比賽中獲獎的香茜雞,三位老闆之一的張法強指,雞煲上桌時只有六成熟左右,「連爐端上桌給客人後再炒熟,這樣雞肉會滑身很多,而且原汁原味。」果然,入口非常嫩滑, 九層塔的香味亦突出。
醉和里
黃大仙下邨正德街熟食亭2號舖
無名小店 地踎油渣麵
隱身沙田坳道小巴站旁寮屋有間無名小店,由於沒招牌,惟有認住大大隻字寫上「抗通脹雲吞麵」的檔口。雲吞麵每碗$18確抵食,不過街坊最愛還是油渣麵。中午至消夜,由兩兄弟阿偉、阿成全職看檔,兩人二十出頭,煮出來的油渣麵竟有昔日大磡村風味,油渣炸得金黃酥脆,夠香口不太燶。嗜辣者還可加入秘製辣菜脯一起吃,菜脯用上蘿蔔乾、雪菜和冬菜,除辣椒還加入已炒香的花生等,哥哥阿偉:「一吃就知不止辣還有麻,嘴唇瞬間麻痹。」
無名寮屋
黃大仙沙田坳道小巴站旁
黃大仙祠小秘密
飛鸞臺:日軍強搶失敗
到黃大仙祠的人十居其九求神問卜,所以通常只到主殿,原來祠內其他秘境也有故事。「飛鸞臺」是黃大仙師靜室,除弟子外其餘人士不得進入,1942年日軍佔領香港,曾想強搶門頂牌匾,豈料動手之際竟失足跌下,最終決定放棄並離去。
意密堂:入廟咪拜錯神
入屋叫人,入廟拜神,但拜錯神就搞笑了,祠中有個「意密堂」,是供奉仙遊道長的地方,但因有個「密」字,不少遊客誤以為情侶拜完會甜甜蜜蜜。情侶想甜甜蜜蜜,別再亂拜,不如考慮參加將於元宵舉行的月老助緣儀式,嗇色園正招募95對情侶或夫妻參加這場法事活動。
玉液池:非許願池咪投幣
許錯願就同樣搞笑,祠內有代表五行的建築,金木水火土都有,「意密堂」對出的「玉液池」,就是象徵「水」的建築,其實並非許願池。不過外國流行許願池,每日都有不少遊客向池中的假荷蓮擲硬幣許願。站在池邊十分鐘,已經有數位遊客擲幣,我差點就想跑上前阻止。
數籤機:電子數籤包準
很多人到黃大仙祠都會求籤,每個籤筒有100支籤,當中有4支是上上籤。要確保籤筒內每種籤數目正確,以前要用人手數籤很麻煩,現在祠內已有電子數籤機,籤內裝有晶片,放進數籤機就一目了然,哪一筒少了支上上籤一定發現,好先進!
查詢:嗇色園宗教組(2352 8489)
記者:陳穎欣
攝影:潘志恆
編輯:陳漢榮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