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醫與生 - 莫樹錦

醫然一笑:醫與生 - 莫樹錦

「我不成!我現在不成。」小潘說時牢騷與自豪並重。一句「現在不成」明顯說明他以往曾叱咤風雲。
醫生聽後當然說:「幹嗎說自己不成。你現在不是挺好?」
「活着就是醫病,當然不成。」這刻牢騷成份較重。
對話始於一句問好。小潘來自上海,是金融人,兩年前發現四期肺癌便跑到香港求醫,靠標靶藥治療一年多也相安無事,惟半年前失效便改用化療,按AVAPERL方案以培比曲塞(Pemetrexed)及貝伐單抗(Bevacizumab)兩藥共用,癌症指數直線下降,現已進入維持階段,副作用不多,只是體力大不如前,也正是他發牢騷原因之一。醫生問好那刻便正是表達不滿時機。
醫生也明白,但回應一句:「不能說活着是為醫病,相反,醫病是為活着才對。」
小潘想了想,很快同意道:「是,醫病是為活下去。」那時醫生便補充:「還要活得好。」
病人看醫生總希望藥到病除,希望見一兩次便即跟醫生說分手並從此繼續健康下去,惟現代的治癌方法是要跟醫生藕斷絲連,明明可以說分手時那腫瘤又偏偏去而復返,跟醫生關係沒完沒了,故此不少病人感到氣餒,跟小潘有同感的病人不乏。
為此我們不妨探討「醫生」這稱呼,英語Doctor源自拉丁文Doceo,是教導者的意思,並沒有指定醫療有關,故此在西方不論是物理學博士還是法律系博士,總可用Doctor作稱呼,跟Medical Doctor的Doctor沒有兩樣。在台灣最常見是以醫師作稱呼,「師」者有專業意味,如工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均是代表其職業專長,醫師即是醫學專長擁有者。而在中國大陸,「大夫」一名繼續被使用,而這稱號完全借用於中醫。
那麼醫生一名又何來?那我便找不到,應不會是「醫人的先生」之簡稱,故此我便妄下定論醫生應是醫治以達生存之意,就如古老說法:「當然叫醫生,唔通叫醫死咩!」
以上可被視為癡人夢話,最重要還是病人明白到醫療癌症是漫長過程,「醫好」並非唯一目標,能帶病正常地生存已是目標,若要在生存過程中間中加插些治療便只好視作不太美麗的花絮。
故此定要「醫生」,一邊醫治一邊生活。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