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星期跟醫學院舊同學和他的朋友,三家人一起在皇仁書院舊生會吃晚飯,談起孩子們揀選科目的問題,舊同學的朋友希望兒子修讀醫科,但是年輕人覺得自己性格不合,我忍不住「想當年」,分享我這個過來人的經驗。
80年代的時候,中學裏只有理科班和文科班,全部不用揀科,九個科目全由學校決定,每個同學都一樣,預科班理科分開數學班和生物班,我不喜歡複雜的數學運算,於是便進了生物班,當年生物班考試成績好的會給醫學院取錄,事情就是這樣簡單,老實說,當年進醫學院時,大部份同學對醫生的工作認識並不太多。
可能大家會問,如果進了醫學院才發現,自己不喜歡醫科,那又怎樣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念醫科最緊要是有一顆心,願意去幫助病人,其他個人的性格喜好其實並不太重要,因為醫學世界裏有不同的分科,總會有一科適合自己。
以前醫學院裏流行幾則笑話,說畢業之後,同學們必定能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專科:因為不喜歡男人的,可以去做婦產科,不喜歡和成年人打交道的,可以去做兒科,不喜歡和活人接觸的,可以去病理科負責解剖。此外,喜歡用腦思考但又不太願意落手落腳去做事的,可以做內科(因為外科醫生覺得內科醫生只說不做),相反如果非常願意做但又不太想用腦的,可以去做外科(因為內科醫生又覺得外科醫生做得多卻想得少)。
當然,以上的揀科方法,只是笑話,不能當真,但畢竟能夠反映出醫學世界裏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除了平時我們可以想到的各種專科外,有部份醫生會選擇行政工作,也有部份醫生畢業後專職從事科研工作。在外國,醫生畢業後,甚至會當醫療記者和醫學雜誌的編輯,所以醫學院畢業後,很少有醫生會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