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30多年,見證着香港乳癌個案飆升。專注乳病診治的外科醫生雖然數量增多,但不論年資經驗,在公營或私營服務,都只有越來越忙。
過去20年,乳癌在香港,不僅是女性患癌數字最高者,而且升幅達三倍半,由1,000宗到3,500多宗。乳房科的培訓屬普通外科範圍,30年前只有大學外科部才分拆出乳房專科門診,後來政府醫院成立此專科門診(Breast Clinic)。10多年前,在團體及政府資助下,公私營醫院都相繼成立乳病中心,專門處理乳房問題。可以說,市民如發現有乳房問題,家庭醫生或婦科醫生都會轉介到乳房專科中心。
隨着乳癌個案增加,由外科醫生主導的乳房專科中心專注處理乳房異常的個案,就其門如市,排期可超過一年。若普查發現懷疑個案,轉介專科診斷要等一年,甚麼普查都起不到及早診治的作用。
樽頸在於診斷,診斷就需要乳房X光及超聲波,以及抽組織。所以普查中心除了提供影像檢查,還需提供組織檢查,這些在歐美都是X光醫生主導。有了這些設施,已經可以提供九成診斷結果。
25年前我在廣華醫院成立香港第一個乳房普查中心,得東華三院董事局支持,購入低電量乳房X光機,為香港婦女提供乳癌普查服務,40歲以上的女士可以接受檢查,以發現潛在的乳癌。
自從普查中心成立後,廣華醫院訂立了新的乳房服務,健康婦女可到普查中心接受檢查。若有異常的個案會經過X光、外科及病理科醫生開會討論,決定是否需要跟進抽組織,然後轉介乳病中心見外科醫生。由普查中心至乳病中心,開會研究大家有了共識,就省卻了來來回回的轉介,避免延誤。
確診乳癌後,外科醫生就會根據病情與內科及臨床腫瘤科醫生商討,決定治療方案。完成治療後,由於乳癌治癒率,十年平均有八成痊癒,跟進個案累積增幅不少。復發危險期過後,乳房專科護士就大派用場,領導起跟進檢查,了解病人需要;必要時再轉介專科醫生醫治。這種醫護團隊無縫銜接的服務,不僅給病人信心,亦可減輕專科醫生負擔,善用醫生專業資源。
跟進乳癌患者十年後理論上叫痊癒。不少歐美國家十年過後,病人會返回家庭醫生或到普查中心繼續年檢,不會沒醫療照顧。
乳房普查、診斷、治療、監察,然後再返回普查,這是個乳房保健及乳癌治理的循環服務,每個環節都能善用各醫療成員的專長,包括乳房專科護士、家庭醫生、X光醫生、乳房外科及腫瘤科醫生。
曾經有人問我:香港是否不夠乳房外科醫生?我的看法則是:香港缺乏一個系統去善用資源,統籌整個乳房治理服務。培訓更多專注乳房服務的護士及X光醫生,並成立更多的乳健中心,迫在眉睫。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