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看體型細小的蚊子,登革熱、日本腦炎,以至最近寨卡病毒爆炸性傳播,牠們都是幫兇。若要避免蚊蟲攻擊,防蚊措施固然要做妥,但選擇防蚊產品時也要小心,特別要先看清楚標籤成分。
驅蚊劑具安全性爭議
避蚊胺是最常見的驅蚊成分,雖然有效,但安全性一直備受爭議,其常見副作用包括皮膚炎,使用過量甚至影響神經,導致痙攣、神經麻痹等。為確保安全,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建議,成人使用避蚊胺的濃度不應超過35%;小朋友則不應超過10%;六個月以下嬰兒則不宜使用。
天然產品效力約三小時
市面上有不少驅蚊產品採用天然成分,例如含已提煉的檸檬尤加利油的蚊怕水,能收驅蚊之效,同時避免引起敏感反應。可是,天然產品的效力一般消褪得較快,例如含有2%大豆油的驅蚊劑效力大約只有三小時,較一般避蚊胺驅蚊產品的六小時效力低一半。因此,購買產品時,應先考慮你在戶外多蚊地方活動的時間長短。如活動時間長,需要補塗驅蚊劑,應按說明書指示使用。
使用時須謹慎
切忌同時使用防曬乳和蚊怕水,因此舉會促進皮膚三倍吸收,而蚊怕水中的避蚊胺成分具有神經毒性及腐蝕性,大量滲入皮膚會引發過敏反應,造成肌肉和神經系統麻痹、昏厥甚至神經中毒。如需使用防曬、驅蚊兩種產品,應先塗防曬霜,等待約15至30分鐘讓皮膚完全吸收、乾透,才塗上驅蚊產品。此外,部分驅蚊成分如避蚊胺會溶解膠質物品,例如手錶、手提電話、相機及膠框眼鏡等,故使用時要小心,否則未被蚊叮已感到「肉赤」。
防蚊叮小貼士:
一:前往叢林地區時,應穿着寬鬆及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
二:出門前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粧品或護膚品
三:如前往蚊子相關傳染病的肆虐地區,應採取額外預防措,例如在出發前最少六星期諮詢醫生,看是否需要接種疫苗或預備相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