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密密縫 - 鍾尚志

海闊天空:密密縫 - 鍾尚志

縫合肚皮,是剖腹手術最後一個步驟。
此時手術已近尾聲,主刀的資深醫生往往就把這看似不重要的步驟交給助手,下手術台到休息室喝咖啡、寫病歷了。可是,如果縫得不妥當,腹壁留下缺口,形成切口疝,會為病人帶來不適和不便。
肚皮有如五花腩,從內到外可分腹膜、筋膜、肌肉、脂肪和皮膚等多層。縫合的方法、採用的縫線、針線的疏密五花八門。外科界近年有了共識:標準的縫法是採用不易吸收的縫線,把腹膜、筋膜、肌肉一起縫。這種縫法叫「整體縫合」(mass closure),要求是每針咬着的組織約為1公分,針與針的距離也是1公分。縫完整個刀口,用的縫線長度約是刀口長度的4倍,就差不多了。
我自出道以來「閂肚」都是用這方法,帶駐院醫生做手術也是教這方法,專業考試時的標準答案也以這方法為依歸。我一直以為,縫腹壁時下針要狠,不夠1公分不合格,像繡花的纖巧縫法不利於創口的血液流通,所以我指導師弟妹「閂肚」時總是「Bigger Bites,Bigger Bites,大啖啲,大啖啲」之聲此起彼落,情急時更會用剪刀敲他們的指節一記。
去年荷蘭的醫生在極權威的醫學雜誌《刺針》(Lancet)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在五百多個剖腹病人裏,比較了「大啖」(1公分)和「細啖」(0.5公分)的閂肚方法。這項研究採用雙盲隨機對照(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方法,實驗的設計十分精密,病人的隨訪也很仔細。術後1年分別極明顯:「大啖」組25%有切口疝,「細啖」組只有13%。這項研究,徹底推翻了我信奉了多年的金科玉律!
謹向指節上有印記的外科醫生致歉!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