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年飯】喻意一家團團圓圓 豐衣足食

【團年飯】
喻意一家團團圓圓 豐衣足食

【本報訊】 團年飯,在年卅晚,不過今年只有年廿九,一般家庭就選在這天做節。中國傳統最早有團年飯記錄,就在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有記載:「歲暮家傢俱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意思是每逢歲晚,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菜餚 (即肴蔌) ,前往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一家人會相聚一起飲酒。

但翻查資料,其實早在西周時期,民間就有過年吃喝慶豐收的風俗,只是當時的新年並不是在我們現在的年初一,而是在冬至或立春等時間。《穀梁傳‧桓公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大概是祖先們認?,一年辛辛苦苦落田耕種,到了五穀大熟之後,就應該用吃吃喝喝來慶賀新歲。

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吃過年夜飯後大家身體健康,去除穢氣。團年時不分長幼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齊人才可開動;如果有人沒能趕及回來,餐桌上就一定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指出,香港傳統上年卅晚就會貼上揮春,吃完團年後就會出來行花市。在1967年前(香港暴動前),從年卅下午四時至年初二下午四時,還准許燒炮仗呢!

過了年卅晚,家庭主婦就要準備年初一齋宴,及年初二的開年飯。正所謂「初二開鑊又開年」,開年飯還是酒樓的開鑊日,即開市做生意了。一般來說,開年飯都是做一些講究意頭的餸菜;必備的包括豬橫脷,喻意「橫財大利」;大蝦,喻意「哈哈大笑」;蠔豉髮菜,喻意「發財好市」;拜神的燒肉,喻意「紅皮赤壯,身體強壯也」;但如果家中有人從事警界工作,一般都不會吃冬菇,怕被炖冬菇(意謂降職)。

除了團年飯和開年飯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傳統,就是「做牙」﹝又叫做禡﹞,是指傳統中每月兩次的土地公祭祀鄭寶鴻指出,傳統上逢農曆初二及十六為禡期,即一年共有24個禡期;農曆正月初二為第一個禡期,稱為「頭禡」,十二月十六為最後一個禡期,稱為「尾禡」。

鄭寶鴻解釋,因為民間認為土地公是地方的財神,能夠保佑商家生意興隆,家庭拜祭可保家宅平安;土地公的祭祀日為每月的初二、十六,稱為「做禡」;主要以三牲雞、豬及魚等肉類祭品祭拜;這與農曆初一、十五所祭祀的神祇有區別。商家做禡後,都會將祭拜過土地公的祭品,分送給員工食用,俗稱「打禡祭」。現時本港不少行業仍保留「做禡」的習俗,例如蔘茸海味店、餐飲業及五金等。

傳統習俗,每到年尾老闆要炒員工,通常會在年卅晚的團年飯桌上,將雞頭對著被選中的員工,那名員工翌日就會自動執包袱走人,這就是傳說中的「無情雞」。鄭寶鴻指:「真正的無情雞是在頭禡才有得吃。」

鄭解釋,一般商行都在農曆初二及十六「做禡」,「以前年初二的頭禡時,老闆如果夾舊雞畀邊個伙記,咁就表示個伙記要自己執嘢走,所以舊陣時啲伙記好驚吃開年飯,個個都戰戰兢兢。咁點解唔喺尾禡時做呢,因為大家都唔希望過年時唔開心。」以前的打工仔一般都在店舖寄宿,所以吃完無情雞後就捲被舖走人,所捲的被舖形狀就像魷魚被炒時捲曲的樣子,所以後來炒人又稱「炒魷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