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仍是道理 - 左丁山

發展仍是道理 - 左丁山

美國人口比較年青,18至34歲是美國最多人口的年齡組別,美國傳媒稱這一代人為千禧代(The Millennials)(1982至1998出生的一群)。金融時報於二月一日報導,美國千禧代飽受2007-2009的次優按揭爆破及金融海嘯影響,找高薪工作不容易,覺得置業為家庭帶來很大風險,加上開始積蓄不久,根本沒能力,沒勇氣購置物業,不少人仍然與父母同住一屋,故此這一代人的置業比例於2015年初下跌至三十二年新低,只得36%,比起2006-2007左右的43%下滑7個百分點。
香港年輕人對此現象當然不感到陌生,香港人的買樓意欲應該強於美國人,但香港的樓價平均遠高於美國,買樓負擔太重,年輕人往往只能望樓興嘆,與父母同住。日本年輕人又怎樣?以肥仔K的大學同學為例,畢業近十年,薪水無寸進,東京樓價雖已比1989年下跌一半以上,年輕上班一族依然無法在東京買樓,要住在公司提供的城外宿舍,每天回東京上班需一個半小時的火車旅程。肥仔K的同學豈敢夢想買樓,連到香港一遊,也視為一個五年儲蓄工程。
經濟不發展,物價不上升,在原地踏步,工資也必然停滯不前,省吃儉用儲起來的積蓄,放在銀行,一年利息不夠買一件蛋糕,日本央行現在推行負利率政策,更苦了退休人士和愛儲蓄、不投機的年青人。目前香港有一些人凡發展必反,皆搶佔道德高地,以保育保護環境為名。道理上,發展不一定傷害環境,即使中國大陸,亦已吸取了教訓,訂下的環保法規比香港更嚴厲。發展與環保不是互相排斥的,中間有可妥協的空間,香港的環保組織不會是全能全對,特區政府的環境局官員也不可能是全部窩囊笨蛋,為何每次在主要發展議題上,總是雙方嚴重對立,像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正反雙方似全無商量的餘地?主張「發展非王道,低配是人生」的人應是英文所謂the haves,不是the have -nots。上了岸便可指指點點,講風涼話,在海上掙扎的年輕人則不知如何和在甚麼時候才可上岸。左丁山屬於the haves,如果香港今天停留不動向日本看齊,反樂得耳根清凈享清福,但如此一來,基層如何向上移動,窮人如何有機會出頭?左丁山很懷念自亞皆老街行落窩打老道,行到盡頭,找山徑爬上獅子山巔𥧌的小時候,如今天能保留當年的環境,當然很好,怪只怪那年代的港英政府不推行一孩政策和驅趕大陸難民回羅湖,令後來的人口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