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之前,到處人山人海,都在辦年貨。中國人過新年最大的節目就是吃,雖然放假,旅行,團聚,拜年都是過年節目,但你試試在這些節目中把食物去掉,少了吃,看看人們還會不會「歡度新年」?
所以,所謂「辦年貨」,辦的就是吃的貨,從貴價的山珍海味到最便宜的花生、瓜子,這也買那也買,不買就不像「辦年貨」。從前日子不富裕,許多東西過年才有得吃,那時候辦年貨有很實在意義,人們在家中看到年貨,腦子裏就已經出現了年卅晚上餐桌上的盛況,從那開始就期盼,盼呀盼,盼到年卅,年貨正式發揮威力。
這樣的期盼,今天就弱得多了。今天生活富裕,吃喝不愁,到了年關,買年貨是為了應景,大包小包買了許多,其實都是平時也吃得到的東西,不過是把平時吃的東西集中一次多買些回來,湊熱鬧多於實際渴求,這就不稀奇了。更有不少人,還沒吃,就已經擔心吃多了會胖,雖然依舊嘴饞,但有了這份憂心,已與吃的原旨相違了。跟吃的原旨相違,也就跟過年的樂趣相違了,那就不免掃興了。
如果想一個中國年過得像樣,就應該放開來吃,這是常識。如果一邊吃一邊怕自己長肉,那從年二十九(今年沒有年卅),開始打後那幾天,只能算作放假,不能叫作過年。過不過年,就看你吃不吃。年過得好不好,就看你吃得好不好。不管窮人還是富人,過年都是「口腔期」,不再用腦子,用口用胃才盡興。雖然吃的東西沒有那麼珍貴稀奇,但不可或缺,要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