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阻止資金外逃,阿爺已去到有路就堵、有洞就塞的地步,但按過往經驗,匯率及經濟體系發展未穩定的國度若實施資本管制,難有收穫,且當開放政策同時開倒車,更隨時要付出代價,這一役中央隨時得不償失。
資金外竄對中國不是新鮮事,源頭在打貪引發富人不安及政治恐慌、經濟放緩令投資出路少等,但後來卻引爆人民幣貶值的惡性循環。中央顯然沒打算在反貪讓路,早期應對主力在經濟面,道路走對但效果未彰。一貫阿爺的處事作風,在形勢一時惡化後即慌張由封鎖源頭變成堵截出口,資本賬開放政策更走回頭路,加上與市場的拙劣溝通技巧,相信資金撤離的決心會更大。
事實上,資本管制對解決金融危機不但沒有正面作用,更有幫倒忙之嫌,阿根廷就是極端例子。該國在2001年12月就曾因應國內經濟危機引爆資金外逃潮,而實施限制提款及資金匯出的資本管制措施,卻因此令對外貿易停頓及經濟萎縮,結果金融危機又演變成政治動盪,翌年初貨幣再貶值四成。
中央是次會否步阿根廷後塵仍言之尚早,但政策開倒車的首要代價,就是犧牲早幾年仍一心等待中國資本賬開放、走向國際化的「中國夢」粉絲,換來的是市場認定當局朝令夕改,信用一落千丈,將來只有因不信任而產生的市場與當政者的博弈,經濟調控效應只會更形簿弱。這滿盛着水、但又破破爛爛的大瓦缸,就算堵得住一、兩個漏水洞,都擺脫不了是爛貨的命運,水總有方法經裂縫撤退,只怕當壓力釋放不了時,爛缸有一日會爆缸。
林靜
本欄逢周四刊出